祁峰——经典传世的驼峰

时间:2020年06月01日信息来源:中国艺海网 【字体:

  祁峰,他的艺术不但承载了自身的生命历程,诗书画印以颇具个性的特点独领风骚。尤其他笔下的骆驼、骏马、毛驴的创作,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书画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让人敬慕。

祁峰——经典传世的驼峰

书画家祁峰代表作“天下第一驼”

  这是一幅在沙漠中昂然前行的孤驼,构图准确清新、疏朗明快、躯体沉稳、生动传神,骆驼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的精神跃然纸上。值得称道的是骆驼脚下的沙漠和四蹄开张有合,大步前行的姿态与四周开阔的空间和无垠的高天浑然一体,烘托出这峰傲骨不屈的骆驼高大的身影横空出世,给人以振奋、执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骨。

  从线条和着色上看,属于水墨大写意的创作作品。画面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骆驼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素墨浓淡相兼,以渲染的效果和传统的皴法淡淡渗透,恰到好处的勾勒出骆驼刚柔的版块肌理和骨络,姿态肆意,毫无夸张,匠心独具的传神用笔,如四肢运笔简练,给人以着墨惜金,运笔有序的视角艺术效果。骆驼的身躯和四肢空白处,突出了“知白守黑”的创作原则。在分明流畅的线条和浓淡相兼的墨色渲染中,骆驼丰满的肌肉、鲜活的绒毛,在他的笔下都充分的表现出来了,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骆驼的精气神,画面韵味十足,给人以发自内心的震撼!

  这幅骆驼疏朗有致的墨色效果和留白不是蓄意而为的。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以虚空传递出丰盈,于不着一墨中含蕴了不尽的风流。清代画家恽寿平曾在其《南田论画》中说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这句略带玄虚的话语却体悟出了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空灵精神,道出了蕴含在中国画中的久远而深邃的哲学思想。祁峰“留白”笔法的艺术手法与道家思想有着相似的吻合。老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浑然一体的,故万物相合于道。宗白华在《艺境》中也曾指出:“以虚带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这幅骆驼中的“留白”不仅仅蕴含了祁峰寄情于景,心向于驼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骆驼这一载体,让骆驼的形象更加丰满,造就了一种超越自然、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和美学思想。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下笔,需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才立意定景。”可见祁峰的这幅骆驼创作心态满眼是驼,在天地之间运筹摆阵,通过画驼表现了天、地、人、驼相互和谐的人文思想。清代华琳认为:“画到无痕时,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视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试观骆驼踏遍大漠署寒不惧甚至连续一月之久不饮不食,依然奋蹄前行。他挥毫生风,落笔卷沙。墨与笔、在他心中出入往来,荡漾在胸中,便产生如此绝妙之神品。显然,祁峰对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水墨的写意性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画到无痕时,无画处之妙境,所有留白的线条、肌肉块面,恰到好处的生动传神,正是祁峰对中国道家天人合一认识论的认知和践行。

  老子说:“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又说:“用心于无笔墨之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黄宾虹曾说:“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由此而言,祁峰在他的绘画技巧上,很好的掌握了虚与实,白与黑的辨证关系。虚难实易,整个骆驼在黑与白上他费了很大的心思和笔法,在“黑”上下功夫,在“白”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幅骆驼最讲究一个“虚实”的运用,骆驼肌肉骨络虚实分明,成为搏虚的重要手段,画面上的“留白”和笔墨的极端简略,升华了意境的深度和广度,这好比一个圆环,其中是空白,而边缘是实的,环中的“白”则有无穷的回旋余地,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唯道集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齐白石作品《柳牛》,画面中柳条后面的“留白”宛如“烟柳弥漫”,又像“晴空一碧”或“水波荡漾”……任凭观画者做不背离画面意境的多种联想,让骆驼的画面在“留白”处勾画出无限的有形有色的形象,这种联想带出的意境即充实了骆驼肌肉骨络丰满的形象,显得骆驼生动传神,与沙漠、高天互生互得,挥然一体,使作品与观者产生共鸣。骆驼内在的、生命的、含蓄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正因为他在画面寥寥数笔的“留白”才有如此容量,这是祁峰对历代画家“留白”深刻理解后的倍加经营,丰富了这幅骆驼的审美价值。

  “墨分五色”,祁峰把握得如此洗练,使得这幅骆驼在单纯中表达丰富,在丰富中又归于单纯,用极为单纯的素墨黑白来表达骆驼的形象,他笔下的这些特点正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精神,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正如老子所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黑”、“白”作为中国画种色彩对比的两极,赋予了中国画丰富含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空白与墨色部分的恰当处理,虚实反差对比强烈,画面直观主体就更集中,形象就更引人注目。空白的地方,一是骆驼形体的需要,二是祁峰有意隐去不画但并非是不重要的部分。潘天寿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故水墨之画,更不能离白色之底也。”祁峰以黑白的表现手法驾驭骆驼,是以少胜多、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十分之三在整幅骆驼画面中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骆驼神态上大做文章。可见他的绘画之中的留白乃虚化的物象,是虽有物,但目力已穷,或为神气所吞的地方,笔虽未到意却先到。非有意留白,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如骆驼的肚脐、腿部不得不虚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骆驼,表现意境。诗曰:“素以为绚兮”,素不但为绚而存在,实则素为绚而增灿烂之光彩。在这里祁峰的素墨表现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整幅骆驼的墨色、留白与“气韵”、“虚实”、“意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历代中国画家把“气韵”作为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毕生追求不懈。早在南朝齐画家谢赫把中国画的品评归纳为“六法”,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气韵生动”。在掌握“气韵”方面,中国画上的“留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留白”的空灵感为气韵生动、形象传神,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祁峰凭借在骆驼上留出的适宜的空白,看似普通,有些细小留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宾虹先生有句名言:“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些微小“留白”承托着骆驼画面灵魂的作用。

  祁峰笔下的骆驼、毛驴、骏马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精品迭出,《百驼图》《百驴图》《百骏图》等长篇巨制,如大漠雄风,给中国书画界带来了勃勃生机。这幅“踏遍大漠无对手”的骆驼,其思想核心一是体现了骆驼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风骨,二是体现了祁峰画驼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是祁峰心中浩瀚无垠沙漠驼队中难得的极品。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幅骆驼在中国骆驼绘画史上已独占鳌头,走上了领先的地位,将永久载入中国绘画史册,成为经典传世的极品!

  2020年5月16日于京华寓所

祁峰——经典传世的驼峰

书画家祁峰

  张钧,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高原雪。别署,千佛灵斋。生于1956年农历正月初一,甘肃省灵台县人。自1986年至今,30多年来笔耕不辍。擅长诗歌、散文、书法、文学评论。 旁涉电视剧、剧本创作。其艺术成果国内多家媒体专版介绍,有长篇报告文学被翻译成英文。书法作品发表、刻碑、获奖,广泛流传国内和海外,为众多收藏家和文化景点收藏。并为多部书籍、报刊、电影及商场题名。已出版散文集《母亲河》《灵斋墨缘》《生命的年轮》《大地回声》。

  《生命的年轮》2011年4月出版后,被甘肃省教育厅选为教育扶贫图书,推荐为青少年课外读物,于2012年9月再版,并合同协议更名为《成长印迹》捐献给贫困地区学校。

(责任编辑:佚名)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