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民间文物:老窑瓷博物馆即将在京开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了保护和活化文物,探索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创新模式,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5月13日,老窑瓷博物馆将在北京西城区琉璃厂开馆。据悉,该老窑瓷博物馆是北京首家专注老窑瓷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化创新和收藏交流的主题性小微博物馆。
老窑瓷博物馆积极参与文物的保护与活化
坐拥众多古建的北京西城,正在逐步修缮、开放一些珍贵的老院落和传统胡同民居,总数将达百余处,它们将会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窗口。如何“活化”这些老宅院、传统民居,如何科学地再利用这些老建筑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将这些闲置的文物古建筑“变身”为博物馆,也是对这些建筑遗产的一种有效“活化”。老窑瓷博物馆不仅是对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闲置的老建筑的“活化”,同时也对探索旧城改造、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具有示范性意义。
在秉承“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结合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区域特色,按照传统胡同民居生态模式对老窑瓷博物馆所在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并植入传统文化内核,激活传统胡同民居,活化老北京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老窑瓷博物馆建馆宗旨,老窑瓷博物馆是保护和活化老北京传统建筑的活态样本,同时也是展示京味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老窑瓷博物馆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文物利用的创新探索,同时活化文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大众。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老窑瓷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创新模式,力争使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百姓。作为历史上重要的文物遗存,老窑瓷的历史悠久,器物传世量颇大。那么如何让这些传世器物焕发新的生机,让这些老物件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都是老窑瓷博物馆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深度挖掘老窑瓷文化内涵,保护、合理适度利用和活化老窑瓷,传承与推广老窑瓷文化,是老窑瓷博物馆建馆的宗旨之一,未来,老窑瓷博物馆将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效挖掘老窑瓷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促进老窑瓷文化的现代传播,搭建老窑瓷藏品的交流平台,传播老窑瓷收藏理念,推广老窑瓷文化,助力老窑瓷复烧的现代发展,活化老窑瓷,充分发挥老窑瓷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让老窑瓷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
活化老窑瓷,让老窑瓷与现代生活结合,让老窑瓷更贴近百姓文化生活,是老窑瓷博物馆秉承的建馆理念。老窑瓷博物馆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老窑瓷精品展览及相关活动,发掘保护老窑瓷历史和艺术价值,宣传老窑瓷文化,传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型瓷器生活理念。同时,博物馆与传统窑口复烧企业合作,通过举办带入式体验活动,一方面,助力老窑瓷复烧的现代发展和创新,让老窑瓷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让观众了解老窑瓷的文化语境,领会老窑瓷的美学境界,推动老窑瓷复烧的现代发展,扩大老窑瓷现代文化的传播,使现代老窑瓷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实现博物馆与社区百姓的零距离接触
如何创新百姓文化参与形式,丰富文化内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西城区一直在着力思考、着手解决的问题。西城区依托其区域内15个街道街区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和产业资源,打造区域性文化品牌,形成“一街一品”的格局。而小微博物馆的建设正是“一街一品”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据悉,在老窑瓷博物馆开馆当日,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将授予老窑瓷博物馆“大栅栏街道第一博物馆”的牌匾,鼓励老窑瓷博物馆积极丰富社区文化服务项目,为社区文化创新提供平台。
作为社区博物馆,老窑瓷博物馆将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大众,让文物保护利用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贴近社区民众,真正实现博物馆与社区百姓的零距离接触。
老窑瓷博物馆助力西城“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打造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北京时提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对北京市公共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要求,启动了“1+3”文化政策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2015年6月,北京率先印发了“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
西城区为落实北京“1+3”公共文化政策,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积极响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北京样本”——“1+3”文化政策,老窑瓷博物馆加快推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为西城“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打造“添砖加瓦”,也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老窑瓷博物馆馆长蔺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博物馆是修缮基础上对闲置的老建筑的再利用,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是对老建筑有效的“复活”与“活化”,老窑瓷博物馆不仅使老胡同的这座传统民居“活起来”,它更是“活化”文化遗产的一个平台,也是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公众平台。“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还应有贴近大众、走进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老窑瓷博物馆的固具体工作正在逐步落实,积极融入西城‘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打造。” 蔺炜称。
老窑瓷博物馆
老窑瓷博物馆(apcmusuesm.wenwuchina.com)是一座公益性小微博物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116号院,位于首都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传统文化核心区大栅栏琉璃厂,是北京首家专注老窑瓷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和收藏交流的主题性小微博物馆。博物馆利用北京胡同里的老建筑改造而成,在保留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为区域百姓和中外游客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国陶瓷历史与陶瓷艺术之美的机会。除老窑瓷精品展览外,老窑瓷博物馆还将定期举办鉴定、讲座、研讨、沙龙和体验等活动,让老窑瓷和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了解老窑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此外,博物馆还将联合国内外机构与专家学者开展老窑瓷学术研究、烧造技艺传承、创新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推动老窑瓷文化的活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