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铸就金刚身——忆恩师王胜(旦坤)先生
2018年3月,恩师王胜先生仙去,众师兄弟们嘱我作文纪念。回首既往,痛定思痛,有感而发,却感慨不知所言。
王胜,笔名旦坤,1941年生于辽宁,享年78周。也算高年,但是在我们师门兄弟眼中看来,他原本是应该高寿九十开外才对。除了白发之外,他一点也没有老态。手上脸上都没有老年斑,牙齿齐全,说话走路速度很快甚至不差于我们这些年轻人。他讲究生活情趣,花花草草都养得茂盛而有型,田园里种植蔬菜瓜果是他坚持很多年的乐趣。他喜欢听着音乐画画创作,注意饮食营养,荤素搭配合理,从不大吃滥喝,不抽烟等等。读书、喝茶,生活洁净单纯。还有很重要一点,他喜爱语言表达,有什么事情都会发泄出来,不会憋在肚子里发酵。这些应该都是长寿的密码标记。还有一点,他如果有什么情绪,一般也都会抒发沉浸在作品里,而他的每幅作品都充满动感和激情,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心态。现在说来,这些都是牢骚啦。
葬礼上,营口市文联、美协等领导出席追悼会并致悼词,给予了学术上的充分肯定。王胜先生生前不喜欢官场,一度竟达到了看到当官的调转身子就走的程度,这个已经成为故事被家人好友笑传。倘若地下有知,不知他对文化界各领导出席葬礼会有什么感想。师兄弟近三十人从全国各地闻讯赶来,到场为王胜先生悲痛送别,其间不乏在美术理论界和创作等方面做出卓著成绩之辈,国家级会员更是比比皆是。家人应王胜先生的要求,骨灰盒不放在公共墓地里。他的思维一向与常人迥异,正如在艺术追求上的格调之非常人能够想象,在后事安排上自然也是不同凡常。
葬礼之后,王胜先生生前好友鲍世珉先生,乃当地美术界知名人士,邀请众师兄弟们一聚,各含泪眼,回忆既往,缅怀逝者,同时也是长辈对众位师兄弟的极大安慰。其情可贵!
王胜先生自小喜欢艺术,年轻时以油画山水人物为主,响应时代需求,常常创作巨幅作品。48岁之后,开始对国画充满兴趣,曾拜著名艺术大家方增先先生为师。经先生指点,艺术笔墨有大精进。晚年应邀在北京创作,时六年有余。王胜先生博学多才,世间万物皆能心领神会,山水、花鸟、人物各种题材无不涉及,造型准确手到擒来。老人孩童少女,神态色调妙趣横生,让人叹服。工笔、写意、抽象多种表现手法,无不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单论这一点,王胜先生已经是业界少之又少的奇才。在不同年龄阶段,推出不同形态理念的作品,他始终追赶着时间并不断超越自己,将所有生命体会付诸笔端,可谓是一位以艺术为全部生命力的人。尤其后期作品,笔墨的精到老辣,线条与色块的完美构成,形象与故事的穿插互融,加之生机勃勃的表现力,实是妙不可言。
艺术的定义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艺术创作过程中,唯有创新性最是难得和稀缺。目前闻名业界的各位大师中,唯笔墨论占据大半江山,甚至还有因为临摹到位而风靡大江南北并在拍卖场上居功赫赫的人。创作的含义在于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还要不同于自己。要想达到这一点,要求具备90%的天分,加之10%的努力。而这百分之十的努力,则是要付出整个生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去坚持,这一点,王胜先生恰恰始终贯彻,并且乐此不疲。唯有不断超越自己,努力创新,才可能达到现有的高度。他在抽象艺术创作方面的贡献,在业界看来,尤其显得凤毛麟角。他的开拓性成就,值得后世研究和传承。
艺术作品里,最可贵的是一股清气,最难得的是脱俗逸品。王胜先生内心澄澈,坦率真诚,为人为艺,没有伪装,所以作品中也处处体现出一股空灵之气。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甚至于他的花鸟画都构图奇特,笔墨精到,耐人寻味。他的人物画,散淡清新,超然物外,恰如他隐居在闹市,却独享一份清静自在。
先生痴迷绘事,日思夜想,甚而数次半夜光脚奔赴画案,提笔挥毫成就不朽力作,其痴可见一斑。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者,更进一步则近乎道也。王胜先生一生徜徉游弋在艺术的海洋里,经由艺术创作来探求生命真谛之大道。上下探索,其道迢迢。而今王胜先生已然将道付诸纸笔之上,高深而莫测是也。其形或可追随,全神领会难矣!
生病期间,他对生命的感悟自是非同一般,有心表达,却无力执笔,这估计是他最后的遗憾了。
王胜先生生前尊崇佛教,很多年来,他的作品上经常出现金刚经里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他的作品从内涵到形式,都充满了佛陀般的真诚,以及悟、净、空的智慧。画面上无论是大的开合,还是线条密布的抽象作品,都为这几个特点留下了注解。其人如画,画如其人。
最后还要提一下抽象作品,这是先生最后探索完成的重大课题之一。王胜先生的抽象画晚期已经出神入化,中通圆融,章法谨严,色调完美和谐,线条柔劲交织,从容散淡,游刃有余。画面美轮美奂,人物暧昧有趣,形态高雅生动,楚楚耐人寻味。作品的个人特点独一无二,卓尔不群,高雅深邃,创作手法之高上,为美术界所触动,影响深远。并且可预计的,这种影响力将一波一波传递到未来更深远处。
更多追忆,还待后人去研究发现。犹如红楼之一而再再而三的解读,艺术也亦如是。
文/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