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先生之花鸟画:风骨自秀 与古为新
作者简介:
李巍,1934年生,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58年从师齐白石门人韩不言先生研习中国写意花鸟画与中国传统美学。
张晖作品:江畔垂垂又欲开 70x48cm
过去我对张晖先生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许勇先生的研究生。十年前,我应邀去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教授大写意花鸟画,张晖常来课堂听课。我逐渐知道他本科学业也是在鲁美完成的,曾得到钟质夫、季观之、王盛烈、晏少翔、栾永让诸先生教诲,人物画功底深厚,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这些都是我意料中的事,鲁美前身是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以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为教学之重中之重,抗战胜利后迁至东北,虽经多次转型,这个宗旨从未变过,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有相当好的人物画写实功底。
张晖作品:唯有暗香来 70x46cm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在鲁美中国画系上课的十年间,张晖几乎每课必到,与同学们一样认真听,甚至还作笔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早在1994年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时,当时故宫展出明清名家画收藏展,连续三天他痴迷于这个画展中,而得出结论“画展(指第八届美展)画的是模具,而古人(明清画展)画的是真人”。姑且不说这个结论在分寸上是否恰当,但有些变化,说明张晖先生想了许多事情。他接着说:“绘画的规律是超时空的,它不受时空限制,存在于任何时代,尽管每个时代有各自的风格和审美取向。那次故宫之行对我触动很大,改变了我的绘画观念。”看来,张晖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古人作品真正看到绘画美的真谛。从此,他开始专心对传统绘画的学习研究,尤其对石涛。《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多年来,张晖勤学终有所得,从此,开始了他新的征程。
张晖作品:独立秋风 96x45cm
应该说张晖这种变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官方御用画家所不敢,循规蹈矩的画家所不能,标榜革新的画家所不屑。曾有多少画家不止一次看过类似的展览,但我们却听到完全不同的杂音——“中国画穷途末路”、“中国画笔墨等于零”……
我完全能理解张晖的变化。我在鲁美(油画系)毕业早于张晖三十年,当时全国美术教育贯彻正规化教育,我所受的教育比张晖要严得多。但毕业后也开始了对中国画的学习,我比张晖幸运,遇到白石的嫡传弟子韩不言先生。我是从临摹入手的,韩先生从白石作品中讲授传统文化,经五十多个春秋,使人坚信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一流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五十多年的学习中我曾遇到与张晖同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中西融合的问题”。张晖认为:“这一命题在哲学中是错误的,而且是常识性的错误。命题错了,所以实践不会有好的结果。”
张晖作品:香草美人图 74x50cm
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互为因果的人文生命系统,抽掉一个因素,整个系统都不存在了,他认为“狗肉贴不到猪身上”。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张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认为中西绘画在形而上的艺术精神上是一致的。当他在法国看到凡﹒高精神病院中的花坛对照凡﹒高的画作惊奇地发现其在精神层面上与中国画是如此相似而融合。他所不赞成的是近代中国一些文人离“道”谈“器”,在形而下的层面上追求融合,成了“夸父追日般的白日梦”。这种想法实在太多了,多少年来,不知毁掉了多少天才!我每遇到这个问题回答是很简单的——“我画中国画时就全部忘掉油画”。两千年来中国画的发展绝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且不说唐、宋、元、明、清的巨变,就文人画形成而论也是在不断融合各种因素,如诗的意境、乐的旋律、书的笔法和韵味以及民间美术的直率纯朴。它们是水乳相融,无迹可寻。
张晖作品:春韵 70x48cm
张晖是位善思的人,对古人的研究认真而有见地。他说:“倪瓒的画非常好,冷峻、空灵、简约。画的简单是一种智慧,就像别人写长篇小说,而他把长篇小说变成诗了。”由此可见张晖是真正读懂了倪瓒,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他又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曾在一个星期画了一刀宣纸。今年我因为不能抽身,近一年未去鲁美,张晖竟寄来近期四百多张画作照片,令我目不暇接。我除了赞叹他的辛勤外,也祝贺他所取得的成功!这些作品中他侧重于“猴”、“鹅”、“鸡”、“兰”、“竹”。如“横斜临峭”、“不逐时芳品自斟”、“幽兰”等,显然有徐渭的自由和禅境的领悟。在作品中看到他崇尚古拙、自然、轻鄙刻意、甜俗。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直毋安排,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傅山讲,书画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大山人,多少研究八大的人把着眼点放在“奇”上,而忽视对八大“正”的研究。可以这样说,八大的一生都在“正”字上下足了功夫。最后,如傅山所讲,“正极奇生”。张晖在自己作品中追求拙正,应该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张晖作品:劲风 43x70cm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是明代董其昌一生的心得。他主张学书(画)无所不临仿,终其一生都大量临仿前人作品,直至晚年,仍与古贤周游,他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董氏在撷取先贤外在形式得其所“妙”。在张晖近期作品中,能看到他对传统笔墨的研习。他在“猴”的造型和墨法中与前期有很大变化,其整体性得八大之法。在“风竹”中有扬州八家之妙,但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据个人理解,加以创造,组合其笔墨,继承其内在精神,迥别于古人而得其“神,对前人成法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反而言之,不与先贤“合”便不能得其“妙”,不与先贤“离”便不能得其“神”。这些董其昌的主张,已成为张晖艺术实践的原则。
最后,我相信张晖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借鉴先贤遗迹中会更丰富自己的传统绘画语言,将会使作品更加精彩,在对先贤哲思的探讨中见解会更加升华。总之,一个博学善思之士随处可以登天。
张晖简介
张晖,198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攻读鲁美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专攻大写意花鸟画,擅画兰、竹、猴、猪、鸭等。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文史馆研究员。
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连环画《驼峰上的爱》获七届全国美展银奖;数百幅作品及多篇学术文章发表于国家级专业书刊;《张晖作品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张晖》、《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张晖花鸟画作品精选》等八部个人画集及多部主编、参编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国巴黎、烟台画院、辽宁博物馆、北京荣宝斋大厦、俄罗斯托姆斯克、日本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多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举办张晖写意花鸟画高研班;数十幅作品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外美术学院和美术馆等文博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