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时间:2017年11月30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展览主题: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艺术走向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邢台版画院

 

  学术策展:贺 疆

 

  参展艺术家:姚卫国、梁建平、杨素群、张建民、李志宏、石军良

 

  展览时间:2017/12/1—2017/12/20

 

  展览地点:李智纲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7/12/1 PM 15:00

 

  

后水墨时代的来临

 

  贺 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子的话来形容中国水墨的探索路程再恰当不过。

 

  关于水墨,各个时代都有其显性的特征和脉络传承,但是关于历史理论下的中国水墨断代划分,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架构,尤其在当下,艺术界还沿袭着自1980S以来的崇尚西方轨道,把中国水墨置于西方艺术理论架构下西望乞怜。

 

  作为中国文化的显性表征的中国水墨,本身蕴藉着华夏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和审美观。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影响可谓不可估量。

 

  通过纵览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我认为,中国的水墨历史可以划分四个时期,前水墨时期、水墨时期、殖民水墨时期和后水墨时期。

 

  以宋为界,宋以前为前水墨时期,这一时期的水墨表现手法是入世的,比较崇尚线描技法。在思想上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尤以儒家为甚,这与时代背景和政治特性息息相关。但道家在相对隐性下,老庄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无为理念,恰恰指明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宋元时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一时期为水墨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兴,释家的空灵、无我的意境理念,使得中国水墨,在技法上迅速从线描进入大写意,同时文人画的兴起,推波助澜地使中国水墨进入艺术巅峰时期。

 

  鸦片战争到公元2015年,这一时期为殖民水墨时期。水墨在晚清进入水墨的黄昏,四僧和八大,犹如一曲绝唱,给末日清朝以挽歌。鸦片战争之后,水墨如同晚清一样风雨飘摇。期间,中国的传统水墨技法和水墨理念被侵噬、被颠覆、被解构、被消解、被殖民,这一时期的水墨生态呈现奔突求索出路之状。列强侵略殖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船坚炮利,还有思想、文化和艺术,直至使得艺术在社会心理学上自觉不自觉地具有了奴性,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留学海外还是本土习研,走出去和拿回来的是西方的,艺术的中西之路如何走,一直在论证一直在试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并延续要二十一世纪初。如果说前半时期,中国的水墨艺术对西方还只是吸收和借鉴的话,那么后半时期,则几近自觉地在思想全盘西化,甚至有些艺术批评家提出,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中国的历史性抉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这一时期的水墨处于殖民时期,并没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消失,而是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

 

  2015年之后为后水墨时代。之所以把2015年作为一个分界点,而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抑或千禧年。是因为2015年的艺术界发生了一系列事件。2015年,随着以市场命名的“新水墨”的喧嚣销声匿迹,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从火爆到冷寂,艺术市场趋向冷静,传统艺术拍场受到追捧,时年嘉德春拍的潘天寿《鹰石山花图》以2.79亿元落槌,给一路走低的艺术市场打了一针强心针。虽说只是个案,但也无形中,让中国艺术市场正式开启了从无序向有秩序化的转型。在2015年,也是“85美术运动”30周年,在这一年,全国上下进行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活动,遗憾的是反思不够诚意,致敬与缅怀的成分多于出路和走向层面上的思考和建议。

 

  2015年之后,无论艺术界、文化界、实业界还是艺术市场,潜流涌动。尤其在美术界,回望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本源,寻根意识真正复苏,开始关注本土和本源文化,回归艺术本体,文化自信开始回归。在水墨被全面颠覆、解构、消解、殖民心理意识和艺术多元化多极化的语境下,当下的水墨开始正视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并思索水墨出路,水墨重构、水墨重建成为时代的主题。虽然之前有个别艺术家一直坚守这块阵地,但并没有形成潮流和趋势,也没有成为一种可供研究的现象。现在,这种现象从隐性走向显性,实实在在地出现了。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总是在别处。”但是我要说的是艺术总是源发于本土。在其因此,本次展览就是作为水墨现象而进行的研究之后的视觉呈现。之所以把他们的水墨创作和探索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六位艺术家,虽然各自笔墨探索方向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文化担当和自觉的思索,并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与图式架构。他们从本土出发,向本源追溯,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显性的地域特性,但又具有艺术和文化的根性、共性和指向性。

 

  姚卫国的水墨,具有大文本叙事性,对远逝的农耕文明给予史诗性地纪录和呈现,宏阔的历史画卷般勾起我们茫茫的乡愁。梁建平的《无相》系列,作为其彩墨符号,从艺术本原的角度、哲性而抽象地回到了艺术本体,还原了艺术的本相。

 

  杨素群的黄土地,以天性具有的朴素,出手就呈现了土地的本质和民族的土性。作品演绎着他的朴素的人文观和天命观,超越了笔墨的归属性和言说性。张建民的民谣系列,是民谣的文本纪录,一如民间小调一般清凌凌地回荡在雾霾重重的天际,以民间质朴的艺术手法唤起我们内心陌生而熟悉的温情。

 

  李志宏的宋本山水,化古为今手法,内蕴的古意与鲜明的当代意识,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一个范本式探索。石军良的《有求必应》系列,构建的是一个精神的寓所,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信仰。他以民间粉本形式,呈现给观者一部《道德经》的民间活态版本。

 

  这些作品,只是华夏大地一个局部,但却具有艺术的民族性和国际性。但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选择邢台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因为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域。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民族共性和艺术前瞻性。当他们以集体的面貌出现时,时代必定在这里开启新篇章。他们现象级的集体亮相,标志着殖民水墨时期的终结,后水墨时代的真正来临。

 

  后水墨时代,开启。

 

  2017-11-1 于上林别苑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黄土地系列二 46x45cm 宣纸水墨 杨素群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黄土地系列二十 46x45cm 宣纸水墨 杨素群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黄土地系列一46x35cm 宣纸水墨 杨素群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如莲的喜悦 系列二 49x66cm 宣纸水墨 梁建平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如莲的喜悦 系列三 49x66cm 宣纸水墨 梁建平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如莲的喜悦系列四 49x66cm 宣纸水墨 梁建平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水墨民谣五 34x34cm 宣纸水墨 张建民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水墨民谣系列一 68x34cm 宣纸水墨 张建民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宋本山水系列六 138x68cm 宣纸水墨 李志宏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宋本山水系列三138x68cm 宣纸水墨 李志宏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宋本山水系列四138x68cm 宣纸水墨 李志宏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姚卫国作品 谷雨 108x96cm 宣纸水墨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姚卫国作品 秋分136x68cm 宣纸水墨 姚卫国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姚卫国作品 织妇词 180x96cm 宣纸水墨 姚卫国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有求必应系列八 136x68cm 宣纸水墨 石军良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有求必应系列七 136x68cm 宣纸水墨 石军良

水墨问道——后水墨时代六人展

有求必应系列三 136x68cm 宣纸水墨 石军良

(责任编辑:佚名)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