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光:笔墨传承创新下的审美理想

时间:2014年03月03日信息来源:中国网 【字体:

    好的作品沁人灵府。

    传统文化艺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表现的自尊、自信,自觉与自强,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振奋。

    唯有艺术,能给人慰藉,启迪心灵;唯有艺术,能在文化大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用之不竭的力量与资源。

杨曙光:笔墨传承创新下的审美理想

    一、无声之处见苍茫

    中国书法,传达着书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越,有时也是书家为了证明现实的合理性而尝试的创新实践。书法本身,就是放大了想象的元素,线条之舞,让人们抒情、怀旧,又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书法的内在本质,给人鲜明的气象。当代中国书法家启功、赵朴初、王遐举、刘炳森、欧阳中石等都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重建着自身的体验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

    欣赏杨曙光的书法,那种苍茫、浑朴、浩荡、典雅、迪情、含蓄、细腻等力量让人感动、振奋和惊讶,没有当代艺术的懵懂和撕裂。它让我们与书法的情趣共同成长,让我们心底的情感放纵奔流,这是因为他的书法能够征服我们的内心,征服我们心灵深处对书法的仰望。其作品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精炼流畅,用笔丰盈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欣赏曙光的书法,不觉之间内心已生共鸣,因为我们同写方块字,一起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血脉,千年不断。

    对于书法,杨曙光认为,它取法自然万物,蕴含了“理与象”的统一,这种方式方法所表达的就是书家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思考,又是书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启迪。它们同以心为源,相互渗透、互换,柔而尤刚而又天然浑成。“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枯湿浓淡为阴为阳,这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圆融。“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中国艺术倡导的生命形式,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张力之间的平衡就是圆融。书法创作,实现了历史的二元结合,它具有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穿越时空的复合审美。

    在他的作品上,体现着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的自觉意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系列审美知觉和审美评价的总和,因此中国艺术家把艺术品当作一种不断创新的生命形式,艺术的价值体现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之中”。

    从《山行》和《枫桥夜泊》两幅书作品中,可以看出,曙光下笔时笔势畅适,创作路线随线条的飞动而相应改变,他恪守章法,又推陈出新,点画之间有着“横风斜雨”的意态,在冥冥之中传达出纵逸浪漫的神采。笔画圆键凝练,力度有张有弛,仿佛摇曳而出,似有蜻蜓点水,燕过寒沙之境,真是虚笔处也能展现圆融的美学境界。正如王羲之所说:“实处就法,虚处藏神。”

杨曙光:笔墨传承创新下的审美理想

    二、 风格与内容

    书法家选择创作的内容,对于书法家创作的心理、过程、情感、节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子的文学作品,通过书法表现出来之后所形成的风格关系是对应的,一脉相承的。内容不仅为书法创作起着桥梁的作用,还起着情感调节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风格迥异。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山水田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学财富,在无形之中孕养着书法家的内心世界,进而影响着书法家的情操与实践,豪放派足以使书法作品天马星空,放浪形骸,又报圆守中。婉约派的词作,足以影响书法作品的清秀与俊美。总而言之,他认为,文学作品内容的多元化,就要求书法家形成自己内在与外在的体系,内在底蕴,外在风格。

    作为一个要有成就的大家,必须文武兼备,不能走偏,要综合发展。中国艺术史上的大师,不仅在艺术方面发奋刻苦,努力追求最高境界,艺术之外也都是高手:历史、文学、歌赋、品格等方面的观照、历练、体验、毫无偏废。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艺术家,才能经得起岁月的垂洗。从而使得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客效仿追逐,成为艺术界里的一大景观。

    这是他对自身以及当代书坛的思索,更是对自己军旅艺术生活的提炼。在与他的交流与交往中,明显能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豪情与作为艺术家的浪漫,二者的身份交相呼应,使他在艺术的视界里更能觅得真境界,觅得风格与内容统一的奥妙。

    三、传承与创新

    关于中国书法的文化含量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原因是我看到有的技术迷恋者仅仅得意于笔墨的形式、姿态的把玩,而其书法精神价值却有些匮乏,或者文化意味稀薄,扭曲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

    曙光认为书法是空间艺术,要在有限的空间体现时间的节奏,在静中求飞,谋篇布局,方能游刃有余。

    曙光在书法上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归根结底在于他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归功于他儿时的梦想,锲而不舍。儿时的和炭泥练字,使得他对生活有着刻骨的记忆,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人生的梦想归于何方。对他而言,军装与书法,是自己内心的明灯,在这盏明灯指引的梦想之路上,他历经风雨,没有虚度年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用在工作和书法之上,系统、正规、严格的研习了魏碑、汉隶、二王、颜柳欧赵等碑帖。使之在翰墨的世界,汲取众家之长,融汇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现阶段的风格。

    人们将他的风格赞之曰“创新”。他认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当代文化复兴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关系是在市场环境和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内在逻辑,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继承,又是继承下的突破,在突破之后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创新需要将古今名贴名碑熟记于心、融会贯通,需要实践、时间之功效,还需要有顿悟超越的提升。

    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寒山寺》等几幅书法作品,其笔力与风格已略有不同,前者圆融,后者枯涩,行中带隶,结字圆正,雾敛而犹舒,云断而相续。实则是一张一弛,构成有张力的两幅风格创新的空间作品。

杨曙光:笔墨传承创新下的审美理想
 
    再看“东风”二字,笔锋遒劲,欲说还羞充满着音乐的节奏,有势通万里之效。

    四、谦让与自信

    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到园林建筑、音乐等都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中国的书画与西洋画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与其说是表现形式不同,不如说是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思维空间不同。这体现在我们国人的谦让与忍耐,自信与厚德的道德范畴,凝聚着千百年来那份“修平治世”的执着和追求。

    杨曙光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及表现特征,书法也不列外。作为一个书家,既不能妄自菲薄,蔑视古典,也不必厚古薄今,固步自封。对新的技巧手法和当代审美追求的探索研究,都要反映出我们对这个时代美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意象的提炼和拓展。”

    我相信这是他在艺术上坚持的方向,这种坚持是一种谦让,更是一种自信。凝聚着他对当代中国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从《琴心剑胆》这四个大字上,隐约体现者曙光的用心之思以及审美理想,它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它永恒的屹立在那里、拥有一份不变的高度。“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曙光书法的自信与力量。

    与曙光相识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处处感觉到他把浮躁屏蔽在艺术之门的外围,静心创作,潜心研究,致力于书法的世界里,为国效力,展现为学谦虚,为事谦让,为艺自信的精神力量,这种品质着实是当代书坛亟需的正能量。(作者:杨茂银)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评金春鹤个展:神马浮云艺术主题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