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兰亭序》临写点滴(下)
临写《兰亭序》你会感觉到其中的字个个风姿绰约,窈窕可人。其中的原因不但取决于整字形体形象,而且取决于笔画的形态。可以说《兰亭序》的用笔是非常丰富的。同一种笔画变化多端各具特色,无不显出书写者的风采个性和才气来。以偏旁提手、立人为例,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仅仅不雷同,而是十分精彩丰富。为此,临写时一定要注意每个字笔画的变动,特别是那些相同部位的不同形态处理,一定要把其各自的特征临写出来。同时还应注意笔形的变化规律。因为我们临写字帖的目的在于学习一些笔形变化的规律,它可为自己将来的创作打下基础。
追求坚实中的遒劲笔墨味道是临写《兰亭序》的精神主旨。因而其用笔贵在中锋,即无论起、止、行,笔笔都要裹锋垂直用笔,且行笔要速度舒缓,忌讳出现散锋飞白现象。这似乎也是它的一种追求笔笔坚挺实在的美学特征。临写时为达到此种效果,除了笔速外,尚需注意用墨。墨量不可太少,一笔沾足掭好务求能写完几个字为好。(因字的笔画多寡不一,不能确切几个)尤其是最后一笔最易出现不饱和墨迹。因此笔画多的字相连,一定在写前沾足墨。杜绝出现中途墨枯笔竭飞白的干涩现象。总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尽量避免飞白笔迹的出现。另外,如果书写的时间较长,在一般只用笔尖、笔肚情况下,上面笔根部分往往很容易干,特别是在通风的屋室,或干燥的春秋季节更会出现这种现象。如这部分全干或半干都会影响笔中墨的含量,因为这部分虽然没沾纸,但它实际也是供应墨的地方。为此在书写时当时时将笔在砚台上掭掭,以免此部干燥影响墨的含量使书写中出现不润泽笔迹。再有,由于墨砚暴露在空气中,墨汁水分不断挥发,墨会越来越稠,这也需将墨汁加水调理一下,以免因浓度过稠出现燥笔现象。可以说用笔要保持润泽就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
临写任何一本帖,其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其用笔方法及结字法。为此不必斤斤计较与原帖多么形似上。当然,在初始阶段还是要尽量追求形似的。但最终目的是在神似上。而欲达此目的必须在初始阶段就应注意把精力放在对笔的学习上。笔法掌握了就学到了真正的精髓。对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掌握用笔,这要学习者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认真分析帖中字笔画的来龙去脉;二是明白后认真模仿,研究作者是如何表现的。然后反复练习,直至像了为止。书写时最初临写全篇,待所有的字都在头脑中有了一定印象,再以一行为单位临写,逐渐扩大到一段。以后再临写全篇。这是所谓求形似的第一阶段。在形似基础上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对用笔方法的学习和字的精神体会上,不再计较与原帖外形多么像。比如字的形象是秀丽还是粗犷,是肥硕还是窈窕,笔画如何运用才能出神韵;字与字如何搭配,行气如何贯通不机械呆板有神韵。也就是说临帖的本质不在于亦步亦趋多么形似,而是在于把原帖的精神领会掌握。
〈兰亭序〉所表现是一种高贵的大雅气质。学习这种气质可为今后书法创造打下走向高格调的基础。我们知道,书风代表一个人的气质。王羲之通过〈兰亭序〉体现了自己的大雅气质,我们正可通过对〈兰亭序〉的学习体会,得到这种气质的熏陶。这是潜移默化的。大雅的气质表现在〈兰亭序〉的什么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外在形迹是什么?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笔笔不苟,法度森严;字体开张,闭合适度,不放纵不霸气,也不忸怩作态过于内敛;笔力雄健但不粗俗空洞;豪放与温良恭俭让合一;笔画风度翩翩,大方细腻而不归于小巧轻佻;行笔连贯,自然而然,不造作,制造姿态;总之,〈兰亭序〉表现了高贵的大雅气韵和风度,在临写中需细心体味。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
相关阅读>>>
刘玉来:临写《兰亭序》点滴(上)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刘玉来:从宋庄画家自残看书画市场(上)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