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色隐语:王昭旻的艺术

时间:2013年12月04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瓷色隐语:王昭旻的艺术
王昭旻作品

    美好的艺术为什么不开始于一个吻?一个追求和谐的文化不也期待不同元素间的巧妙吻合?所有艺术的“象征”不就是两半的吻合(sym-bol)?还有什么比中国文化更为追求自身与他者的和平相处与结合,而最为完美的结合不就是完好地吻合?中国(China)之为古雅之名,在西方想象中就是那遥不可及的瓷器(china,porcelain)与丝绸的柔滑触感?

    艺术的想象是生命面向世界的敞开,最初的敞开,则是一个友好的接迎的手语,而对他者迎候最为友善的不过于拉丁式问候的吻接礼了,在法国与中国艺术的结合中,这是中国艺术家王昭旻发现的艺术仪式:以《欢喜佛》两个生命深切拥抱的绘画姿态,以瓷色的吻接,迎候观众,拥抱艺术,从而重新发明了那古雅的礼仪,那最为艺术的迷人隐语。

瓷色隐语:王昭旻的艺术
王昭旻作品

    王昭旻在几年前就开始画具有《欢喜佛》的油画系列作品,两个亲密形象的亲昵似乎来自一个隐秘幽微的世界,经过胶片底色一般的视觉过滤,似乎两个拥抱者不愿意让人看到:他与她沉浸在他们亲密的内在世界之中,在可见与不可见的游戏之间,似乎那不是人,而是两个生命在亲密地呼吸,或者说是两个优美的灵魂在相互倾吐,整个作品透露出虚薄(inframince)的气息,在甜美而迷人的蓝色调中,似乎是两个精灵在絮语、在呢喃。

瓷色隐语:王昭旻的艺术
王昭旻作品

    王昭旻把佛教密宗的一种隐秘修炼转换为一种艺术形式语言,因此绘画或艺术不再仅仅是再现对象,而是捕获那种隐秘的生命渴念,是生命内在的亲密性(Innigkeit)的表达,艺术就抵达一种内在的激情,一种内在的神秘性。自此,那种隐修的渴念在王昭旻的作品上燃烧,以至于他发现单靠绘画的材质还似乎不足以表达出这种强烈的渴念,生命在燃烧,因此他开始去景德镇,试图以瓷色的质感,在高温燃烧后,表达这种内在的隐秘冲动,但是又付诸于更为复杂的形式语言。

瓷色隐语:王昭旻的艺术
王昭旻作品

    为何选择瓷器?这是艺术家发现,作为中国文化生命质感的体现,与戏曲中气息的吟咏以及烟云的流荡一道,瓷器的玉质感,尤其是青瓷的那种温润与包浆,把时间的久长与触感的青春巧妙结合起来了,中国当代艺术要回到自身,必须重新恢复这种生命的质感,而玉质感则是时间的秘密!而且艺术家认识到,瓷器的燃烧哈有着技术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瓷器的制作中有着五行元素性的融合,是对金木水火土的提纯,而且是高温的煅烧,在王昭旻的个人体会中,当他看到材质在炉火中的燃烧,他觉得是自己的生命在燃烧,这个神奇的经验一直伴随着他对艺术作品的制作,显然,这些瓷色作品有着某种精魂,有着个体生命在燃烧中幻觉的投注,他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幻像,而且有着佛教对梦幻泡影的那种直观,那种看破幻像后的空灵。

    因此这些瓷器烧出的作品,作品的基调还是与之前的佛教背景相关,不过更为广泛。其中有着各种佛手接引的手语,这些艺术家自己有所变形的姿态,表达出现代性的友善,这是艺术的伦理姿态。而且这些手语有着抽象的形态,以不同颜色表现出来,就不仅仅是宗教式的,也是以审美在代替宗教,把飞天的那种飞扬感,那种轻盈感,如同丝绸一般的柔滑感引入作品,因此在硬朗玉质感的瓷色底板上,还有着绘画的那种柔婉,那种丝绸一般的轻盈笔触,这也是之前绘画上特有的那种柔顺与轻逸。这些瓷色作品,古色古香,有着浓郁的古味,宛若古代的壁画,被时间尘封之后,现在被艺术家重新剥离出来,有着时间斑驳陆离的痕迹。甚至,王昭旻还自觉把作品上的质料剥离下来,带来一种更为强烈的触感,玉器一直是对一种触感的诱惑,在保留釉质感的同时,也有着文人雅趣,因为釉下彩的技术有着很大难度,尤其是天青色的青花瓷是难以控制的,但天意相助,在王昭旻的作品上,那种温润透明的玉质感神奇来临了。

    作品上的水纹有着流动感,也不缺乏装饰,各种形态变化万千,有着内在的暗示性,并非艺术家刻意描绘,而是充分发挥材质的流动性,这有着艺术家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理解,试图把技术还原到自然的元素性上,那是水的流动,火的跳动,气的卷动,土的震动,都被融合起来,王昭旻以其激情的投注,对佛教的当代转换,在保留神秘感的同时,还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作者:夏可君)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大象无形---沈文林创作的艺术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