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湛:我的山居岁月
江文堪照片
导言:
江文湛是花鸟大家,也是一位山居者。
江文湛说:“山里居住着那么多百姓,和咱们一样,靠着土地,种植蔬菜、粮食,我只是比他们多了一个绘画的视野。”
撰文/刘爽(雅昌艺术网西北站主编)
山居红草园
从西安南城出发,驱车一时余,进入秦岭沣峪口。在一处叫红草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江文湛先生的红草园。
江文湛老师红草园图
江文湛老师红草园图抚琴
他“仅仅是找一处清净地画画。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最好”。
曾经荒草丛生的红草河,现在仍旧野趣横生。花木扶疏、鱼虫争鸣、石条铺就的台阶,看似不经意却花了主人二十余年的时光。修修补补,红草园成为山中园林。他在这里读书、绘画、弹琴、种植、生活。
“平时江老师就生活在这里,偶尔下山仅为处理琐事。办完立刻上来,不然会觉得心慌。他离不开大自然。”江文湛的夫人程岱老师说。
“小时候就喜欢园子,喜欢种植。我的家在小镇上,家里有十几亩的园子,是北京大学学农业毕业的父亲开垦的。”江老师回忆起童年时光无限向往,“园子里种了土豆、黄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丰收的时候就去采摘。无拘无束,十分快乐。那个时候,就希望生活里一直要有园子。”
江文湛老师红草园图
江文湛先生1940年出生于山东临沂,1957年考入西安美院附中。从此,人生和秦地密不可分。经历了时代风云,他从未放弃艺术梦,走走停停,最终实现了艺术梦。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曾经探访终南山写出《空谷幽兰》,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江文湛老师说,“我不是隐士,也没有皈依宗教。我仅仅属于山居,山居生活有自然、有自由,可以绘画,足够。若说到禅,我赞成比尔.波特书中说的’生活禅’:坐卧行走、看书作画弹琴等,都是在禅修。我奉行的也是生活禅。”
“若说到创作和山居的关系,我想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总之,我20年来的佳作,基本都是在红草园创作完成的。”江文湛老师说。
江文湛老师红草园图
江先生爱园。曾经,有株江南移植来的梅树,到了秦岭水土不服,三年没有开花。先生心忧,每天给这株梅树上香祈祷,最终开出花朵。先生爱梅,每株梅树必亲自剪枝,多留弱枝,并说“古人推崇病梅之美,这是有道理的。梅花我一般不让工人剪,因为要考虑枝干造型,梅花造型要剪枝条,要培育它,好的桩子,好看。剪的时候有季节,春末的时候枝条横发时,要去竖留横。”谈起这些,先生滔滔不绝。
“另外,一个画家在园子里看什么?看结构,要选取美。因为自然是杂乱的。我在画枝干的这些花,海棠、杏花都要画枝干;中国的梅兰竹菊是很意思的,梅花解决枝干问题,兰花解决长的叶的问题。出自另外的一种表现方法,梅兰竹菊,花明叶暗,菊花的花是明快的,叶子是暗的,这都是自然规律。对绘画来说,我画的藤子,是自然造就的美,黑黑的藤有规律又没规律的,按照大小,在黑杆子旁边又点了一些墨绿、翠绿、淡黄的叶子形成一个整体。”
“江老师心里只有园子。家里少了什么东西他一般不晓得。但是,哪棵树出了问题,哪些果子坏了,他一清二楚的。”程岱这样说,“他还曾经有过一场‘救亡运动’呢。”
谈到这些,江先生更有兴致了。
“那是一年四月份。四月一般不会下雪的,偏那年四月下了非常厚的雪。四月份应是满园春色:海棠开着,杏花开着。一场雪,将这些全部摧毁了。那个时候因为园子里还有一些小工程,工人已经上班了,我就跟工人说你们把工程停下来,帮我参与这个“救亡运动”(救花运动)。我还写了一篇散文《救亡运动》,开头说既不是山体滑坡,也不是抗日战争的救亡运动,是抢救花木。那个时候心里边既怨恨老天,又心疼这些花木被摧残。当你看到美好的东西被毁坏了,这是一种悲剧情感,我们的悲剧说法就是把美的东西砸烂。把好的东西毁掉,使人心里产生一种震撼,才产生了美学。”
建园是个持续、辛苦的工作。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江先生说。
红草园的建园过程里,他学会了水利、建筑、种植等多种知识。山居红草园,江文湛得到的是与自然相融的自由。
忆青春旧梦
坐在陇海线西行的火车上,17岁的江文湛曾经抑制不住年轻的激动:“终于要走上艺术之路啦!”
那是1957年,大动荡的年代,江文湛考取了西安美院附中。在此之前,他已经经历了战乱、离散等人生变故,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比珍惜。
西安老美院和附中当时处于兴国寺,学生们在那个年代并不能尽情徜徉艺术殿堂,一波波的运动让江文湛的课堂变成了去秦岭中伐木、种植红薯土豆。那时候,他经常背上百斤重的柴木下山。后来,他选择的艺术科目是油画和雕塑。
1961年附中毕业,成绩优异的江文湛因成份问题未被美院录取,被分配到西安特种工艺厂做工人。厂子里有很多石头废料,也常被江文湛拿来做篆刻之用。因为上世纪50年代受俄罗斯绘画影响,满脑子的列宾、苏里科夫,江文湛对油画抱有极大的热情。“到工厂失掉了画油画的条件,就转向了工艺设计。传统工艺设计和中国绘画的花卉、人物接近,都是线描。而且产品要求线描,线描一身的衣服,比如说脸有象牙,领口什么材料,上衣用什么材料,罗裙用什么材料,都要佩戴好。佩戴的东西除了石材、蚌壳、象牙这些东西,还有鲍鱼壳,五颜六色的,珠光宝气。你在工厂工作也不需要你画油画。也就是那个时候奠定了国画绘画基础”。江文湛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并不觉得是浪费:“花朵经过摧残才会更加坚韧。人需要阅历才可以成熟。”
当时西安特艺厂的设计组成员,后来大部分成了艺术界的名家:崔振宽、郭北平、王炎林等。任组长的是长安画派元老之一的康师尧,他曾经这样评价江文湛:“未来在国画领域必成大器。”
清凉世界
竹林幽趣
1978年,西安美院招十个研究生,雕塑系、版画系、国画系,工艺系都招,目的是补充学校的师资。江文湛考上罗铭老师的国画系,学习山水。当时的十个同学后来都留校,都在系里任课。“当时研究生没有毕业就给学生代课,国画系缺少一个写意花鸟的教师,因为有人是学小写意的,大写意这个任务就分配给了我。我想也是一个机会锻炼锻炼,自己就苦思冥想。想着不能误人子弟,得拿出点儿真东西。于是花鸟画画多了一些。创作花鸟画多了,开始发表、做展览。社会上认为我是花鸟画家,是这样的形成的。其实,这个和我的个性也不矛盾,我也喜欢画花鸟画。后来我考察中国画史、近代画史,注意到一个现象:好几个大师都是画花鸟的,八大、吴昌硕、潘天寿、林风眠等;林风眠人物多一些,齐白石,李苦禅,数了几个都是近代的,都是花鸟。”
花鸟画的约束性小,自由度大。画家更不可受到任何压抑。花鸟画怎么画都行,一个花鸟画家心灵是特别向往美的。这个美塑造人的精神境界。美学对一个民族的兴亡特别至关重要,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想象。花鸟画对美学和人性的塑造作用非凡。这也是江文湛选择并一直坚持花鸟画创作的原因。
之后的人生,经历了离开美院、南下、回西安国画院创作、秦岭建园等故事。江文湛先生对艺术的追求越发执着,逐步形成傲然画坛的江氏花鸟画风。
17岁的艺术理想,江文湛并未辜负。且达成的无比恢宏。
抒写悲悯情
江文湛是才情型画家。
其花鸟画属于大写意,超越了花鸟画固有的小情调和小格局。这和他青年时期研习山水画有关。同时,他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空间、构成等元素融合于传统水墨的点线之间,运用自己超强的造型能力,成功的完成了视觉形象的突破,攀上了较高的艺术高度。?
盛荷图
少年美艳老来富
“其实画花鸟也是画人,都是人的情绪的表现。比如那些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时花溅泪等都是人的情绪。我是以山水画的范式画花鸟,画我的内心,变‘无我’之花鸟为‘有我’之花鸟。”江文湛先生说,“艺术是服务于内心的。”
江文湛的花鸟作品除了诗歌的意境、舞蹈的灵动、色彩的炫目,还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这与他长期练习古琴有关。喜欢的曲子有《平沙落雁》、《遇故人》、《秋风词》等。关于古琴和绘画的关系,江先生这样解读:明代有一个古琴理论家徐上瀛,他有个琴论观点:心与指合,指与弦合,弦与声合,声与心合。徐上瀛的古琴理论转到我的画上来,便成:手与笔合,笔与纸合,纸与心合。意思是笔要接触宣纸,纸与画合,画出来的效果是你想的那个画,画与心合。就是这个道理。
“也有人天天在说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我觉得将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就是在尽责任。虽说绘画是雕虫小技,却恰恰是民族文化,一个人有了美学水平看东西会不一样,说大了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升了。”
江文湛从建园护园、侍弄花木、抚琴悟道、抒写悲悯情怀上总结了如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