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时间:2015年04月25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书贵瘦硬方通神——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1082—1135),是个地道的昏君。他在位25年,贬斥忠臣,听任奸佞,不修内政,以致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最后落得个身虏敌国、客死他乡的可悲下场。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帝王书画家。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是个失意者,而在艺术上却是上帝的宠儿。他从小研习丹青,留心翰墨,十六七岁时便盛誉广布。在绘画上,他所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一不精,并敕编《宣和书谱》,营造画院,还以诗句为绘画题意公布天下,征集书画,发掘人才,使得尚意的追求个性的宋代绘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书法上,他自成一法,独创挺劲秀美之书,后人美其名曰“瘦金书”,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但是近来有人提出瘦金书并非赵佶所创造,而是由唐代书家薛曜所书《夏日游石淙诗》而来。此碑原是在河南登封武则天避暑行宫,现已无存,世间只有拓本流传。由于学它的人极少,又因为赵佶以帝王身份出之,所以蜚声于书坛。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瑞鹤图题咏》

  《瑞鹤图题咏》为楷体瘦金书,是赵佶30岁左右时所书,纸本墨迹,52cm×36cm,共12行,计158字,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瑞鹤图题咏》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瑞鹤图题咏》

  此书在用笔上风棱瘦削,面似纤细却刚挺有力,洋溢着一股清丽之气。书写时轻落重收,筋骨转折,笔锋犀利,把硬毫的弹性和提按动作加以高度强调。特别是横画竖画收笔及转折的顿笔形成了强烈的粗细对比,同时造成字体向上斜欹的感觉,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如第七行的“仙”、“佛”和第八行的“三”、“侣”。在字的结体上,字字都被适当夸张,中宫收缩,内敛外张,借鉴了黄庭坚“放射型”楷书的结字方法,重心偏上,成上短下长之势,比例大致为5:8,与绘画的黄金分割律不谋而合,给人以挺拔、潇洒、飘逸的感觉。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  草书《千字文》

  赵佶不仅独创了楷体瘦金书,而且工于草书。书于宣和壬寅四年(1122)的草书《千字文》便是他的得意之作。草书《千字文》,书于整卷描金云龙笺上,横幅1172cm×35.1cm。草法飞动,如急风骤雨连绵不断,大珠小珠错错落落,滚木坠石,惊心动魄,具有一种超凡的旋律美。更为不易的是,整篇无一字超出草法的规范,达到了笔不逾矩、炉火纯青的地步。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千字文》笔法、布局明显受怀素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赵佶自己的风格。用笔多以侧锋出入,遒劲飘逸,特别是在用笔中渗入兰竹画法,突破了书法用笔“无往不收”的樊篱,融洽了书画之间的关系。章法上既随心所欲又有条不紊,在不经意中饱藏着意在笔先的深思熟虑。大小、粗细、正欹、收放、浓淡无一不恰到好处。而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全卷一千余字,一气呵成,上下前后气势连贯,写到最后稍露倦笔,仍能保持一股锐气。在这三丈多长的描金云龙白麻纸上,凭书家任意挥毫,心手相印,墨色淋漓,使人体会到纸精墨妙、人生一乐的境界。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  草书《千字文》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2讲:赵佶《瑞鹤图题咏》、草书《千字文》
赵佶  草书《千字文》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