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8讲: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8讲:气韵高古、神出鬼没——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米芾(1051—1107),初名黻,41岁后改名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世亦称“米南宫”。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称“米襄阳”。他为人耿直,不阿谀逢迎,故仕途并不得意。宋徽宗时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他也作诗赋但诗品不高。但他的书法,在人才辈出的赵宋王朝跻身于宋四家之列,经历近九百年的风风雨雨仍闪烁着熠熠的艺术之光。无论是应和的礼札,还是煌煌的诗翰,在今天看来都是魅力无穷,百看不厌。
米字最大的特点是笔笔不同,变化万千,独有自己的风韵。他在《自述》中曾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所以他自己写字务求笔笔不同。这需要意在笔先、遍临万卷的功夫。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之字最多无一似”,米芾继承和光大了这一传统,其《蜀素帖》也创造了“一字最多无一似”。
米字气势磅礴,力拔千钧。讲究气势是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也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优美生动的情趣,不平凡的气势,令人心旷神怡,痛快淋漓。宋高宗评米字时说:“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米芾以其沉着、古朴、凝重的笔力,独创了令人振奋、摧人奋发的豪宕的气势,难能可贵。
米芾书法博采众长,他身为宫廷书画博士,得以饱览深宫内府密藏墨宝,兼容并蓄,集历代书家的精华熔为一炉,在形式上冲破了前人的樊篱。米芾虽然深受羲之父子的影响,但后人在米氏的书法中却难以找出半点二王的痕迹,他崇尚钟繇,但也只是心领神会。
米芾真草隶篆无所不工,且遗世之作颇为可观,但就艺术品位而论,当数《蜀素帖》、《苕溪诗》、《论草书帖》为最。而《鹤林甘露帖》则是赝品。
米芾作品 《蜀素帖》
《蜀素帖》为绢本,行书,有乌丝栏。据《石梁宝笈》记载,绢为29.8cm×284.2cm,共71行,计658字,帖上书有五言诗四首,七言诗四首。此帖书于元祐三年(1088)九月,帖上钤有“宗伯之印”、“乾隆御览三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章十余枚。帖前还有乾隆的题签“米芾书蜀素帖”,此帖真迹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帖虽属宋朝简札书风,是二王及唐、五代十国书风的延续,但绝无与前人相似之处,它是米芾独创书体的最好的见证。难怪清人郑板桥在其《书论》中盛赞米芾的书法是“神出鬼没,不知何处起,何处落,其颠放怠天授,非人力不能学,不敢学,东坡以谓超妙入神,岂不信然”!明代董其昌题跋此帖说:“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为生平杰作。”可见此帖在米氏书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蜀素帖》笔法苍老凝重,行笔沉稳爽利,清雅绝俗,超神入妙。用笔中锋挥毫,笔锋居中,副毫铺平两侧,所以写出的字笔画圆劲,有厚重感,如《拟古》诗中的“古”、“耻”和“枝”,肘臂悬空作书,笔力显得沉着雄健,重轻自然,顿挫有致,曲折自如且姿态横生。又如第二行的“牵”、“屈”,第四行的“不”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此帖为悬肘急就而成,天然真趣跃然于绢上。如第三行的“烽”字,是一开始便轻轻地带出游丝,立即顿挫转入下笔“夆”中,起伏转换,不加思索,一挥而就却顺理成章,妙趣天成。故而米芾自称其书为“刷书”,形象而生动说明了自己运笔的迅劲。
在结体上,《蜀素帖》继承了五代杨凝式的衣钵,字的大小肥瘦、上下比例,并无一定之规,而是随机应变。但基本上还是取瘦削颀长之势,字字俊逸潇洒、秀媚寰中,如第一行的“青”、“挺”、“劲”、“凌霄”等等。
米芾作品 《苕溪诗》
《苕溪诗》是米芾年富力强、正值艺术创作黄金时代的力作之一。全称为《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即米芾游历浙江湖州苕溪时所作的遣兴诗。书于元祐三年(1088)八月八日,比《蜀素帖》略早 40 余天。两帖书写时间虽相去甚近,但风格意趣却迥然不同。《苕溪诗》可谓神采飞动,气势逼人。长卷为 33cm×189.5cm,共 35 行,计 294 字,纸本行书墨迹,真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苕溪帖》在用笔上可谓以中锋为主、侧锋辅之为原则,字字都显得苍劲有力又不失之呆滞。如第十一行的“载”、“游”,第十三行的“倾”、“惠”和“尽”等,笔锋时正时偃,适时变化,以正为主,转换自然,如春蚕吐丝,给人以和缓、轻柔的享受。
在结体上,《苕溪诗》改变了早期习欧内敛外张的结字,向宽松外拓发展,字体显得雍容大度,不紧不慢,有贵妇之态。如第二行的“友”,下半部尽情向左或向右下方舒展,如人早起伸个懒腰,舒筋活血,惬意之情不可言传。再如第二十六行的“鸿”、第二十七行的“缘”,第二十八行的“荆”等,都如“友”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章法上,《苕溪诗》师崇《兰亭序》,如出《兰亭序》一脉。各字各行之间向背,偃仰、肥瘦、急缓、浓淡似信笔挥来,却又是极费斟酌。没有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艺术灵感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沉着超逸的长幅的。如第十行“半歲依倄竹三时看好”上二字若即若离,第三、四、五字顺承依赖关系渐趋紧密,“三时看”则近乎连在一起,“好”则与上面的两个字遥相呼应,情趣盎然,整行字呈外拓内敛之势。最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行的“友”,粗重、肥硕,如天外飞石,力发千钧,如《兰亭序》文末的“文”,是模仿,更是创造。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7讲: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