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6讲: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草书醉翁亭记》
神气骨肉血、尚意而有法——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草书醉翁亭记》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嘉佑二年与其弟苏辙同登进士科。其父苏洵以经学、文章著名。东坡与苏辙继承父业,当时即有“三苏”之称,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东坡一生宦海沉浮,起伏无常,自称“一肚皮不合时宜”。他性情旷达,襟怀开朗,超出尘表。不仅能文、擅画,而且工书。他的书法沉着、苍劲而豪放,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魏晋,也不同于唐代的新的美学境界。黄山谷推崇东坡书法说:“国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东坡书法注意“取意”,“神色最壮”,又“如老熊挡道,百兽畏伏”,且“字形温润,格调高雅,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可谓姿态万千,风格多样。作为宋四家之首,苏东坡在创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精深造诣并以之指导具体的书法实践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用笔上,东坡的见解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时一定要灵活自如,反对死硬,关键在于“虚”和“宽”,这样方能游刃有余。在笔法上,苏轼还赞同取法于生活、取法于自然的观点。他对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受到启迪是首肯的。因为书法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基于生活实践,从生活中受到启示而能触类旁通,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之中,这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升华。
在书法史上,各种字体结构、布局是历代书家终身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东坡对此有这样精彩的论述:“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把真书与草书、大字与小字相提并举,充满了辩证统一的美学思想。
在正楷与行书的关系上,东坡强调一定要把楷书基础打好,而后才能在行草方面有所成就。如果弃正就草,则是舍本逐末。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奔跑),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在《跋君谟书赋》中一再指出蔡襄的成功就在于他深明“正书为本”。东坡以正为本的思想,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可算是入门的一条捷径。
一个杰出的书法家最可贵的应是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出新意,自成面目。苏轼赞赏颜真卿书“一变古体”。对于自己的书法,他也颇为得意:“吾书虽不嘉,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诀也。”东坡书法脱去雕饰,崇尚自然,大得天真烂漫之趣。但反过来,对有意识的生硬创新他则极力反对。他批评宋代沈辽说:“辽少时,本学其家传师者,晚乃讳之,自云学之敬,病以传师也,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平常人。”可见,东坡主张创新是在食古能化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然后才是出之己意的创新,是一种从必然到自然的创新。
如何才能成为书法大家?东坡认为:“笔成冢,墨成池,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他不光强调磨穿铁砚,更重视“通其(古人)意”。他认为学书者应在掌握书法基本技巧之后举一反三,悟其意趣。否则,学古再逼真,亦不过被称为“奴书”罢了。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体,玉环飞燕谁敢憎!”东坡对杜甫“书贵硬瘦方通神”的观点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能唤起人们美感的作品便是佳作,不必限定一个审美模式,并提出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的以人为譬的书法美学思想。
东坡书法丰润、朴拙、雄健;顿挫沉着,笔挟风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风格多样而又个性鲜明。这与其遍临古帖、博采众长是分不开的。东坡书法深受唐代颜鲁公革新书体的影响,但又超越唐代,可以追溯至魏晋书源。东坡早年学习羲之献之,颇得其法,于是字写得“风姿妩媚”。又像唐代的徐季海,因此有人误以为东坡最初是学徐浩的。中年以后,他接近颜字,在颜体的革新精神中找到了创造独特风格的道路。他努力汲取颜字的养分,并结合魏晋浑厚朴拙的风貌,创立了新的风格。字的笔画渐趋粗壮,字形媚中带骨,在隽秀中透出端庄淳朴。到了晚年,东坡又学唐代李北海,书艺进一步提高,在凝重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豪放。当时有人说苏字“大似李北海”,东坡也承认:“予亦自觉如此。”东坡自称:“余书如绵裹铁”,即内刚外柔,融汇雄伟与清逸于一体。
东坡在陈述自己成功秘诀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又说:“书初无意于嘉乃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主张学书要多看前人墨迹,得之目,印之心,然后苦学苦练,“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方算尽妙。
苏轼遗世书法作品颇丰,较著名的大致有《黄州寒食诗帖》、《杜甫桤木诗帖》、《祭黄几道文》、《李太白仙游诗卷》、《草书醉翁亭记》和《天际乌云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纸本,行草书墨迹,计25行,共129字。
《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诗写得苍凉哀怨,表达了东坡谪居时苦闷、孤独和悲凄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与诗的情调交相辉映,写得气势恢宏,起伏跌宕,光彩照人。黄庭坚在为该帖作跋时这样写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启功先生曾说,书法的关键在于结字。结字的能力是一个杰出的书家才华的最根本的体现。《寒食帖》的结字变幻莫测,追险得夷,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尽量左右摇曳,但仍能掌握重心,绝对不致跌倾。在附图中第一行的“我”字,左长右缩,第十二行的“是”、“寒”,第十三行的“纸”字等都有这样的妙处。再进一步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紧松欹侧,相呼相倚,相依相生,参差错落,浑然一体。
在笔法上,《寒食帖》雄强酣畅,行气错落,堪称东坡书法的代表作。粗壮丰满的笔画,左密右疏或者左疏右密的字形,真行相间的气势,集中体现了苏字的艺术风格。
但是,也有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戈’(即し)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左秀而右枯”。从东坡墨迹看来,他的下笔确实并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所以右行之笔如“し”就不免微觉左秀,但却极少右枯。《寒食帖》中第一行“我”,就是这样。但是说到底,左秀右枯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问题。而东坡正是充分地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苏东坡的恩师、大文豪欧阳修的代表作。苏东坡书写《醉翁亭记》多次,并有正书草书《醉翁亭记》传世。
现存草书《醉翁亭记》乃碑刻作品。说是草书,实际上是真行草书相间,然而三者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自然天成。篇初端庄凝重,似千帆待发,如蕴气蕴血,以正楷为主,行气平和,节奏缓慢,悠悠然如观赏环滁之美景。书至中页以行草为主,真书为辅,如破堤洪水,以泻满腹牢骚,千古积怨。笔势变化万千,神鬼莫测,极尽“醉翁”之醉态。最后的落款“眉山苏轼书”用粗笔大字正楷而书,庄严而凝重,似补天彩石,又如堵江巨闸,沉稳而又沉重,像一个“醉翁”昏然倒在沉重的大地上一样,积怨难平,衷肠难诉!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