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时间:2015年03月24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花发上林、月滉淮水——苏舜钦《草书诗帖》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苏舜钦像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和诗歌评论家,字子美,一字倩仲,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苏舜钦是苏舜元之弟,兄弟俩称霸书坛,在当时被称为“二苏”。舜钦自幼好为文墨,慷慨旷达,成年后满腹经纶,中进士,并由范仲淹举荐,试任集贤殿校理,迁监进奏院。后因得罪奸佞,被削职为民,流寓苏州,购置水石筑沧浪亭,人称“苏沧浪”。吟诗习字,发愤于歌赋,诗与梅尧臣齐名。寄情于笔墨,行书草书皆入妙品,尤其是草书每每酒酣落笔,纵横泼洒,心臻精妙。而为《怀素自叙帖》前六行补缺,则更显示出苏舜钦草书艺术造诣的深厚。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苏舜钦 《草书诗帖》

  历代书家对苏舜钦的评价颇高。大文豪大书家欧阳修不仅喜爱苏舜钦的诗文,更爱其书法。他说舜钦书法“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又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黄庭坚则说“子美于蜀绫纸上楷写字极端劲可爱”,“似古人笔劲”。

  苏舜钦一生著作颇丰,留有文学作品《苏舜钦集》、诗歌评论《沧浪诗话》、书法理论《论草书》和书法作品《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等。

  《草书诗帖》为纸本草书墨迹,分为四帖。四帖间笔墨情趣相似,可认为出于一时,但风格各异。第一帖沉稳蕴藉,如成竹在胸,笔势不紧不慢,如涓涓细流,缓缓而下。第二帖笔势回环缠绕,如大河奔流,第三帖第四帖则波涛万顷,金蛇狂舞,一展草书之气势的奔腾与痛快淋漓。这也许是草书气势走向的规律,先缓后疾,由松而劲。苏舜钦《草书四帖》是这样,怀素《自叙帖》也是这样,苏东坡的《草书醉翁亭》更是这样。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苏舜钦 《草书诗帖》


  书写草书需要豪放旷达的性格和波澜起伏的情感。放逐为民,悲愤郁闷于胸固然是苏舜钦草书艺术的一个契机,而其“如古之任侠,气直无前”、“如五陵少年,访云寻雨,骏马青衫,醉眠芳草,狂歌院落”,则为苏舜钦草书艺术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创作动机。苏舜钦的草书正是其放荡形骸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草书用墨枯湿浓淡、节奏轻重快慢的巨大反差中,他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寄托。刘墉有诗云:“子美交穷被鬼欺,沧浪情沚濯缨宣,胸中磊块毫端露,只有庐陵具昭知。”可谓颇有见地。《草书四帖》就是运用了节奏和笔墨的大反差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用笔上,此帖不在乎笔锋的正侧逆转而注重笔势的走向与连续,突出游丝的穿插与连带,从而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上下连接,强化了草书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畅通无阻的墨气,增添了草书的艺术魅力。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5讲:苏舜钦《草书诗帖》
苏舜钦 《草书诗帖》

  在结构布局上,此帖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采取小字距、特大行距,显得疏朗有序,为其草书提供了挥洒自如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墨趣的表现力,增大了黑白的反差。然而用这么大的行距在历代书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要驾驭这样的大行距只有非凡的才智、艺术功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书家有惊人的魄力和胆量。而苏舜钦并不以此为满足,在每行的安排上又是别具匠心。每行总有几个字游离于行轴,左右摇曳,如第二行的“迷”、每四行的“西”,并故意增强字体大小的反差,有时一字比一行字的总和还大,如“迷”。这种左右摇曳和大小的反差增强了草书的气势、活力和艺术表现力,为草书艺术的发展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