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时间:2015年03月11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唐风孕颜筋、雍容气恢宏——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季明文稿》、《裴将军诗》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山东临沂),五世祖颜之推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开元进士,元宝年间,曾任监察御史,清正刚直,初为官即因触忤权贵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故有“颜平原”之称。做过抗击安史之乱的盟主,后被招归京都,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贞元二年(785)李希烈叛乱,他前去劝谕,被叛徒缢死。颜真卿遗世碑帖颇为可观,有 70 余种,并有《颜鲁公文集》传世。

  颜真卿是初唐四大家后楷书成就最大的唐代书家,他的楷书气势豪放雄迈,博大精深,被称为“颜体”,并以“颜筋柳骨”之誉与其学生柳公权一起被称为“颜柳”,对中唐,乃至当今书法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颜真卿的书法,对于初唐以来大体上临习二王妍秀潇洒的书风来说,直如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引起一系列书法革新。但是一千多年来,书坛也有因为嫉妒和偏见而非难颜书,指责颜书如“土馒头、乱坟冢”。然而即使是贬颜楷书为“俗品”的米芾,也不能不钦佩颜真卿行书的“神彩艳发”、“诡异飞动”,认为这取决于颜的“忠义奋发,意不在字”,故得“天真馨露”,使字里行间充满了浩然正气。

  颜字顿挫分明,结构宽博,乍看难免觉得“笨拙”。其实这不过是“君子盛德、大智如愚”。颜书的这种“以拙为巧”,正是书法艺术追求质朴憨厚、天真无饰的艺术真趣,也正是颜真卿在大处着眼、不拘小节的真谛所在。

  颜真卿不仅是位楷法大师,而且在行书方面也有精深的造诣。他的行书追求气势的豪放,意蕴的宣泄,情感的迸发,故而显得排山倒海,山崩地裂,既富“诡异飞动”之态,又不失凝重劲拔之神。他吸收和消化了篆籀线条的韵味,致力于中锋、藏锋、转锋的妙用,线条凝练苍古,遒劲酣畅,推陈出新。

  颜真卿不光在书法实践上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书法艺术,在理论上,他提出“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是对书法用笔、结字和笔意的概括,也有人认为是对书法的三种境界的概括。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赞道:“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不论如何解释,他对书法界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岑勋撰文,徐洁题额。楷书34行,每行66字,为颜真卿44岁时所书,是颜真卿遗世碑帖年代最久远的一部。碑为唐天宝十一年(752)立,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多宝塔碑》局部

  此碑书法妖媚动人,沉稳多姿,代表着颜真卿早期作品的风格,与《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风格迥异。其字保留了初唐楷法的体态,秀美英俊,特别是掺有唐人写经的成分,更显得“少年英俊”。《书画跋跋》评此碑说:“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椽史家鼻祖。”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多宝塔碑》局部

  在用笔上,此碑以中锋为主,如锥画沙,沉雄乖张,力透纸背,如第一行的“大”、“千”,由于是中锋用笔,所以字显得厚重有力度,圆润活泼。整篇运笔徐速缓急适中,不紧不慢,如同写经念经一般,从容不迫。笔锋转折时总是轻轻提起,等笔锋调整后再重重按下,轻柔和刚劲有机结合,显得方整严谨,增加了反差,也增加了秀美。如第一行的“唐”、“西”、“京”、“福”等。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多宝塔碑》局部

  在结体上,《多宝塔碑》严密、匀整。看一眼就给人一种端庄秀美的感觉。结构外拓外张,重心居中,使得字字丰盈而立足有基,不显得轻浮。如第二行的“應”,第三行的“南”、“朝”等。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多宝塔碑》局部

  因为在用笔上的多变和结字的丰盈,《多宝塔碑》在章法布局上则相对显得拘谨和工整一些,追求一种机械的平衡。通篇行行字字相对,上下左右,各字之间的行距、字距均等,如一个整齐的方阵,以至于横看、竖看、倒看、斜看皆成行。这在历代楷书中是不多见的。这种方阵式的章法倒也与其秀美的字体相得益彰。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七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即墓碑。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唐大历十四年(779)立,原在陕西西安,宋元祐年间佚失,1922年重出,移置西安碑林。四面刻字,存楷书二面及一侧。碑阳书字19行,碑阴22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左侧的铭文,早在北宋时即被磨去。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艺术全盛时期的代表作,与晚年所书《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俱为颜体书法艺术的瑰宝。与早期的《多宝塔》相比,结构更趋宽绰丰盈,运笔更加苍劲雄强。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颜勤礼碑》

  在用笔上,《颜勤礼碑》更富古拙气,讲究藏头护尾,讲究中锋运笔,比《多宝塔》更进一步。在体验“锥画沙、折叉股、屋漏痕”方面,为后世书法爱好者作了很好的示范,并创造了“蚕头燕尾”式的捺法,当然这是受张旭、褚遂良的影响而致。如“道”、“故”、“之”等等。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以圆润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如横画的收笔处的重按,出钩则必先收锋,即使是捺笔也是先收后放。在横竖交接处,晋唐的楷书一般都有明显的提、按、折锋,而在此碑则是提锋暗转,因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结体上,《颜勤礼碑》以其平稳端庄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及初唐书体,通古法之变,自成一家。一变先人楷书中宫收缩的传统,代之以笔势开张,显得雍容华贵,气宇恢宏,有盛唐之气,大将之风。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祭侄季明文稿》
 

  《祭侄季明文稿》简称《祭侄文稿》,为行书墨迹,72.3cm×28.2cm,共25行,计230字。唐乾元元年(758)颜真卿50岁时撰文并书。原件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

  此卷本是稿本,原意并不为书,但正因为如此,更加挥洒自如而不拘谨,字字神采飞扬,笔势雄奇,变幻莫测。张晏评论此卷说,书简出于一时的意兴,就能放纵无忌,起草又出于无心,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元代大书家鲜于枢极力推崇《祭侄文稿》,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祭侄季明文稿》
 

  唐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抗敌。常山沦陷,颜杲卿和其少子季明及颜氏一门30余人死于叛徒刀下。当颜真卿随官军收复常山时,面对身首异处的爱侄和血水横流的族亲,肝肠寸断,愤懑郁胸,“抚念推切,震掉心颜”,飞毫愤走龙蛇,一气呵成此稿。对叛徒的刻骨仇恨和对亲人捶心的思念发于心海而跃然墨翰。字字如血,行行是泪。墨色苍茫,字迹刚劲,且随着情感跌宕,篇幅也呈快慢迟速之状。时而声泪俱下,痛快淋漓,时而凝咽迂滞,泣不成声。《祭侄文稿》是中外书史上少有的感情书作。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祭侄季明文稿》

  在用笔上,《祭侄文稿》以中锋,圆笔为主,故而字体飘逸飞动,正与书家感情的澎湃相吻合。行笔多顿挫,大量使用枯笔、飞白(这主要是书家因激动难平而只顾挥毫,不顾用墨),在转折之处,不是采用一般的提、按,而是直接压、转(感情的冲动不容他提笔照顾笔法),如“覆”、“祸”、“承”等,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此卷如此自然真实,没有丝毫的雕琢。《祭侄文稿》便成为一件忘情而又传情的艺术杰作。

  此卷在笔势上也是听其自然,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开始运笔时,沉重缓慢,这是心情极度悲恸的沉吟,之后感情的闸门大开,便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中间稍有歇息,是饱蘸浓墨前的喘息,之后又是龙飞凤舞,气势乖张,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从本有楷意的行书变为如暴风骤雨的狂草,感情之激越可见一斑。于是在二十行尺牍间,竟有十几次涂改。不过涂改并不是什么败笔,而像颗颗美人痣,成为文稿不可缺少的点缀,有着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祭侄季明文稿》
 

  《祭侄文稿》传世有二:一是停云馆所刻祭侄文稿,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跋,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相同;二是墨迹本,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祭侄文稿》定当以鲜于枢、张晏跋尾本为真迹。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谓:

  “明文氏《停云馆帖》所刻一本,与此不同,当是伪迹。”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史传是颜真卿所书。因为其楷行、草书均似颜真卿的书风,所以尽管此诗卷未署名,也不曾见于最初的《鲁公文集》,从南宋嘉定年间江刻的颜书专集《忠义堂帖》中人们便断定为颜鲁公所书,并且得到了古今书法家们的认同。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 裴将军诗》现在流传于世的有真迹和刻本两种,但因为其珍贵,故而流传不长,罕为人见。但凡是见到此帖的人无不对它珍爱之至。宋代曹彬称赞此帖说:“颜鲁公真草九十字,若雷奔电掣,绝妙非常,世所罕见。”

  《裴将军诗》全卷共27行,计93字,为真草书。所书字体以楷书为主,中间杂以草书字体,通过有机的结合使之融为一体,因此并没有使人感到零乱、突兀,倒是给人以气势磅礴、排山倒海般的震慑。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在用笔上粗狂豪放,对楷书字体采用大胆豪放的粗线,用浓墨重彩慢笔加以渲染,使之肥硕而充满力量,如“裴”、“陵”、“腾”等;对草书字体则以游丝将其串联,在用笔上极尽轻快飘逸之能事,使之轻盈飞动,雄奇险峻。

  这种笔法造就了真草两种绝然不同的字被神奇的布局所融化。楷书的厚重、苍劲和古朴与草书的轻灵、飘逸与雄奇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大小、肥瘦、强弱、急缓、浓重形成了强烈的发差。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反差造成了结构巧妙的平衡,才真正使得《裴将军诗》有如此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3讲
《裴将军诗》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林宏:圆明朝辉展叙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