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2讲
宫廷文书的诏令书法——徐浩《朱巨川告身帖》
(唐) 徐浩 《朱巨川告身》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徐峤是书法家,外祖父是当朝宰相张九龄。徐浩自幼耳濡目染,接受了艺术熏陶,喜好临池作书,而有盛名。唐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当时天下事务繁殷,四方诏令,多出于徐浩之手。因此书播四海,官运亨通,又封会稽郡公,故人称“徐会稽”。
徐浩精于翰墨,尤其擅长楷法。《新唐书·徐浩传》介绍徐浩书法时说,徐浩对书法八体都有较深的造诣,而草书、隶书更是出神入化。世人形容其笔法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徐浩的书法,字体丰盈,骨力挺劲,气宇不凡,有盛唐之风,与同时代的颜真卿的风格相差无几。难怪苏东坡也对其书法颇为推崇:“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徐浩遗世书作不多,大致有《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朱巨川告身帖》、《金刚经》、《张庭珪墓志》、《嵩阳观圣德感应碑》等。其中以《朱巨川告身帖》最为著名。
《朱巨川告身帖》为楷书纸本墨迹卷,徐浩书于唐大历三年(768),卷27cm×190cm,计34行,共237字。真迹现在台湾。
“告身”类似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徐浩能把一纸公文写得如此气势雄浑、飞华流彩,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是不行的。纵观全篇,体丰骨劲,形神兼备,真正把神、气、血、肉、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劲美。《朱巨川告身》是初唐书法向盛唐书法过渡时期的杰作。
在用笔上,以藏锋为主,追求骨力的险峻。运笔迟涩顿挫,大有力透纸背之势。如附图中的“质”、“艺”、“优”等,但也不是一味追求强劲,同时也注意字态的妩媚与秀丽,在点画上运用了圆笔和露锋,从而使字在强劲中抛散出几分姿容,如第十行的“兵”的最下两点,第三行的“列”的下半部。
在结体上,该帖追求险峻中的平衡,从而使字体的强劲和力度得到了加强。如第三行的“早”,上面的“日”写得扁平、肥大,显得有点头重脚轻。而中间长长的一横是故意拉大的,正好将这“日”的过多的重量侵消了,但似乎是矫枉过正,字体严重地向左下方倾斜。作者竟出人意料地化险为夷,将最后的一竖以垂露的方式重重地落在“日”的右下角,新颖、别致,一种新型的“早”赫然纸上,叫人眼睛为之一亮:平衡,在险绝中平衡,在运动中平衡。人们不能不佩服书家的匠心独具。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1讲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