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1讲
酒里张颠、书中草圣——张旭《郎官石柱记》、《肚痛帖》
张旭(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开元至上元年间),字伯高,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率府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张旭学贯古今,才华四溢,能诗擅书,尤其在狂草方面造诣极高,其楷法亦可称为神品。他为人豪放不羁,嗜酒如命,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结为“酒中八仙”。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他们醉得飘飘欲仙的神态。据说,张旭只要喝醉,便会呼叫奔跑。而此时如果下笔作书,便如有神相助。豪情迸发时,他还将长发蘸入墨缸,以发代笔作书,于是得了“张颠”之名。不过,“张颠”不仅仅是指其以发代笔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对其豪气摄人、神出鬼没的狂草的概括。《宣和书谱》言张旭之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划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
张旭的草书,异于群伦,往往是在酒酣时泼墨,以酒助兴,所以常常自有新意,别出心裁。其字作肥劲之笔,呈瘦细之姿,愤世嫉俗,恣情肆意,甚至有狂颠之态。宋朱长文《续书断》将他的草书列为神品。唐时,人们把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世之“三绝”。张旭曾自言说,草书从舅父陆彦远(陆柬之之子)处得二王笔法,又说“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意,闻鼓吹而得其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这道出了张旭书法的渊源,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学书要触类旁通,书法水平的高低有赖于其他艺术修养的积累,如果没有精深的整体的艺术修养,要创造出独具一格并能流芳千古的书法作品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整体艺术修养作为积累,张旭才能在书法创作中集自然万象的精华,将唐代的草书推向顶峰,才能得到“草圣”的美誉。
唐代韩愈曾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 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历代书论中指出书法写神达情的最精彩的论述。他仿佛告诉人们,正因为有了张旭的狂草,中国书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地扩展。《文论》尝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以此论欣赏张旭草书,会发现书论和书作是如此的合拍。可以说,张旭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成为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其沉雄博大、清新隽秀、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张旭传世书迹不多,大致有:《千字文》、《心经》、《古诗四帖》、《肚痛帖》、《郎官石柱记》。
《郎官石柱记》
《郎官石柱记》亦称《郎官石壁记》、《郎官石记》、《郎官石记序》,唐陈九言撰文,张旭楷书。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立于陕西西安。原石已佚,传世仅王世贞藏“宋拓孤本”,拓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帖瘦硬遒劲,冷艳妩媚,充分体现了张旭精深的书写功力,突出表现了他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张旭十分注重楷书的修养,曾为楷书八法的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张旭有如此深厚的楷书功底,才能挥笔游刃有余,飞沙走石。时下一些人不习楷法而追求“怪诞荒唐”的草法,实在是弃本逐末,误入歧途。
《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郎官石柱记》在用笔上,以露锋入笔,藏锋收笔,有收有放,左枯右秀,清秀明丽。如附图中的“拿”、“名”、“降”等字。字画瘦削,惜墨如金,清瘦纤细,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充溢着凛然正气。
在结体上,此帖上下比例约为4:5,十分秀美。虽为楷书,但点画结构时时有所变体和调整,从而丰富了楷书的表现力,增加了该帖的审美价值。如附图第一行中的“容”字,其宝盖头的第二点被一短撇(或称为一斜点)代替,如钢刀利刃一般,让人耳目一新,久久不忘。
《肚痛帖》
《肚痛帖》为单刻帖,无款,传为张旭所书。草书6行,共30字。因首行有“肚痛”二字而得名。
此帖洋洋洒洒,30字一气贯之,气韵生动,如“神虬出霄汉,夏云出蒿华。”明王世贞说它“出神入鬼惝恍不可测”。在用笔上,以圆头逆入为主,锋行点画之中,体现了“印印泥”、“锥画沙”的方法。尽管字体比较丰腴,但毫无纤弱浮滑之感。而线条的肌丰骨劲、回环翻舞更给人以鹰击长空的美感。在结体上,该帖突破了二王及魏晋时间拘谨的草书风格,在草书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接,连绵环绕,看起来有时两字如一字,有时一字如两字。如第二行的“不知”如一字,“是”一字又如两字。笔画的轻重、徐疾、浓淡、粗细,形成强烈的反差,交相辉映,听命于自然,如一曲无声的音乐,给人以美的熏陶,同时也增加了气势奔放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0讲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