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探索,关于新当代艺术的讨论
11月22日上午10点半,半山半岛中国新当代艺术展开幕。下午3点在三亚半山半岛举行了一场关于新当代艺术研讨会。有关观点汇集如下:
雁西:新当代要重构与探路
提出“新当代”这个概念,是想唤醒更多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空间,一起来思索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出路和通道。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看来国际上所熟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符号和标志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新一代艺术家在新的社会形态和背景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绘画语言,不少艺术家,在更为宽容的环境中正在寻求突破和超越,我称这批艺术家为“新当代”,
新当代艺术批判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行为,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溯求。“艺术”是什么,艺术品市场是艺术的土壤,这片土壤中成长了很多艺术家,但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脱离了生活的本真。艺术要进行革命,首先要从改变艺术家自己做起,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的紧箍咒,体现民族、本土、自我的真实价值,新当代艺术家保持文化个性和品格,是新当代艺术家开始崛起的标志。“新当代”的概念是继当代之后,是在时间、观念、学术上的分析。
新当代艺术家在出发,在前进,在探路。他们的作品前卫中增加了冷静,实验中减少了冲动,探索中减少了盲目,选择探索和革命,肯定、否定、否定、肯定,在多重审视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他们在现实中透视、反思、突围,再现了难以言喻的美,沉积之后,痛感之后,进入全新的意境。他们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代人的社会反思,是对时代记忆的回放和醒悟。
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进入“新当代”阶段,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艺术价值主体,从本次参加展览的作品中,看见了“新当代”语境的某些开始和突破,看见作品没有停留在形体的标新立异,而是真正从观念和心灵得到彻底的洗礼,直接深入骨髓,进入血液和心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人类走向更完美。
奉家丽:每个人真实地回到自己
对于“新当代”,首先,我认为新当代就是回到绘画本身的探索中去做绘画本身的东西。第二,就是要去掉过度的各种观念,我们大部分人觉得要做当代艺术,但反而因为过度的观念丧失了绘画本身的东西。第三,我认为作品不能缺失情感,不能画了半天也不能打动自己,然后用乱七八糟的语言去阐述画画的事情。我们看到的东西这么美好,我们为什么要去粉饰,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对于世界的关注。我想每个人真实的回到自己的画绢,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要去装,也不要去过多地跟潮流,实际上我是不太喜欢这个潮流的,我觉得流行文化,卡通和小清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既打动不了我也打动不了别人,这个是我的理解。
韩啸:艺术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自由和快乐
谈到新当代,我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迷茫,不是对新当代迷茫,而是对自身。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主题进入当代,政治上更加开放,更加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更加市场化,文化上更加多元,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它走的是与西方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整个我们的评价体系是用西方的评价体系来划分的,但是我们自身又深深地打下中国传统的烙印,中国传统绘画本身有着中国传统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血缘关系家庭为单位儒家文化为主体这样的一条路,这个跟西方的评价体系很难融合,所以整个是把水墨作为一个相当于西方的创作当中的某一种元素进行创作,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墨盘单独放在这里,我们可以作为装置。但是从中国的传统人文出发向现代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当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因为最终的价值观指向是不一致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把艺术来定义,我想我希望艺术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自由和快乐。
何唯娜:艺术需要时间和灵性来塑造
“新当代”,这个提得很大,作为艺术家个体来参加这个展览,我想谈一谈我对当前的中国画的一点点看法。
现在的中国,许多人都开始关注水墨画并付诸实现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毕竟,盲目地跟着西方人跑是无用的,我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审美体系。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它都会承载许多的东西,而且需要时间和灵性来塑造,不是随便跟着市场来跑的。水墨这个词,它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它重要但不能概括全部,纵观中国美术史,组成部分是相当多的:岩画,壁画,版画,民间绘画,漆画等等,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仅仅水墨我认为是完全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感觉现在的中国画总体来讲,相当的不接地气,整个审美模式还是没有摆脱古人的东西。因为,山,已经不是古人的那座山,为了利益,环境已经被破坏的满目疮痍,水,基本已被悉数污染,人,大多心情浮躁,趋利而亡。
所以我想质问的是,我们的环境和人的心态都产生了巨变,那我们现在的中国画是否还要遵循古人的意境和章法?是否还要跟着他们的审美模式来前行呢?这个话题比较大,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许多艺术家都有很多的尝试。我在90年代初期,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元素,创作了《天竺》系列,这是对传统的敬畏,95年底开始创作《浴室》系列,把视觉和焦点落实到人的本身,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从心理到应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变;2007年,我来到北京,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一轮新的大跃进,人,进入到不真实的幻境,我创作了《红泡泡》系列,揭示一种危机和人类的虚弱。最近,思考一些中国画本身语言的问题,毕竟我们脱离不了自身的文化背景,而且觉得传统的精神肯定是不能丢的。
黎国兴:新在当下
当前人类迎来了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一个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无形当中互相渗透,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球一体化了之后,这个文化如何去融合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些报道说,西方的强势文化怎么样,但是谁强谁弱,这个文化的东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看你怎么样看待,所以我这些年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画的大油画也有几十幅,所以也跟大家交流这个问题。文化在当代可能是一个杂交的过程,这个杂交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杂交之后传承了什么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我认为不是说民族的就一定属于世界的,民族的东西要拿在世界之上,这个就开始属于世界的了,才能被人类所接受,但是艺术家毕竟是艺术家不是哲学家,这个仅仅是代表立场态度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艺术和社会形态是紧密相关的,社会形态往往影响艺术家的整体态度,艺术家作为一个特别敏感的群体,他可能要比别人更有超前的意识,或者他会关注这些问题。这个时候的社会形态不断在发生变化,所以艺术也跟着不断出现新的东西,当代艺术家首先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然后才是艺术表达,艺术家为了表达新的感觉,寻找新的形势,创造新的艺术视觉,更具有当下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当下的艺术是当前社会形态转化为艺术家艺术形态的一种表现,瞬间即变的艺术形态往往催生新的艺术的诞生。
这个新在哪呢?应该是:新在当下!
栗子: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感受
说到新当代的主题,把感受放进去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更多的艺术家他们偏向于说有一个想法然后实现出来,通过很多的团队力量实现这个,但是不管怎么样的思维,想塑造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性事件,首先你的作品一定要有感受,就是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是有感受的,我们不要去关注说这个用的是什么手段,他用的是绘画或者水墨,或者是装置还是影像,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我最近看到网络上一个视频,就是有一个舞剧,舞剧跳完了是一个香灰做的脸,完了水下来这个脸消失掉了,你当时觉得这个作品非常震撼非常牛。为什么这个作品这么好,不是说表达了一个什么政治意见,或者表达了一个什么特别牛的观念,事实上就是给你的感受,这个感受是艺术作品当中追求的基本的东西。最近有一个学生,他从英国留学回来,他跟我说了英国的切尔西学院的教学方式,他觉得那个教学方式又是一种传统,所谓的当代艺术家又变成了一个传统,因为他们比如说做学术创作,之前他会要求你说,不管你现在要创作什么,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创作,这个创作元素在哪里。他写了很多很多的资料,说这个创作表现什么,这个元素在哪里,这个元素是巴罗克的艺术,这个有哪些值得思考的东西,然后再进行你的创作,也许呈现出来的东西非常不完整,但是你觉得很好我会给你很高的分。他也对这个英国式的教学方式不赞同。我觉得不管你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我关心的不是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出来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最后出来的作品给大家看到是否有震撼感,如果没有你就是失败的,不管之前你的构想多好都是失败的。这就是关于新当代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强调一点就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感受。
刘家华:新当代是一种裂变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示,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一种感受,包括我自己,我觉得有一种裂变的感觉,比如说小时候出生的环境是一个小镇子,山清水秀,到了大都市以后心里面的裂变就越来越强烈,我发现直接用符号表征的东西还是比较表皮不够深入,我觉得应该更深入一点,然后进入到精神思想领域的东西,更多地呈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来表述我自己一些生活当中,或者感知当中的一些无法叙说的东西,利用这个作品来传达和平衡自己。
申树斌:艺术是对社会和心灵的一个感召
我想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感受,中国艺术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对新当代做一个简单的理解。其实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了一段时间,从它的根源上来讲跟西方的当代艺术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社会根基不同,所以当代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人的心理变化发生着变化。因此这个新当代的艺术我觉得意义更在于此,就是艺术,特别是当代的艺术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个感召,也是对人的心灵的一个感召,这两点我觉得是新当代艺术的核心点。人的心灵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体,在艺术上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和对问题的看法,而当下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当代艺术值得去思考,或者是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从这两点来讲,提出新当代艺术具有它的价值。
沈娜:做艺术就像探索浩瀚宇宙
我看到“重构与探索”这两个词,尤其是“探索”,我想起前两天看了一部现在特别火的电影《星际穿越》,其实电影讲的就是宇宙的一些奥秘,这个可能跟我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跟中国的佛教观念非常一致。我自己在美术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学西方文化和艺术,后来07年到了北京之后开始比较关注中国的油画。我是先学西方,然后回过头学东方,其实是想把这两个系统做一个对比。在学习过程当中,我在艺术跟生活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早期在二十几岁做艺术的时候很苦恼,比如说对于艺术会有很多的困惑,后来通过学这种高端哲学,包括佛教的一些哲学思想,我觉得它解决了我的困扰和痛苦。它让我觉得东方的包括佛教里面讲的“命”“缘分”这些东西跟西方的物理学、文学里面讲的关于宇宙的东西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方开研讨会,其实是我们的时间维度里面的一个空间。做艺术家有一点像在探索,每一个艺术家像一个闪亮的新星或者星球,会有一个起伏,然后他也会闪亮。我们做艺术就像探索浩瀚宇宙,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佛教里面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一点像《星际穿越》要表达的,这个可能是很渺小的,但是可以拯救人类,我们在未来之路上,包括艺术怎么样发展还有艺术市场怎么样变化,对于艺术家自己应该有这种意识,即认为自己是浩瀚宇宙的一颗小沙,但是又充满希望,让艺术跟生活带给我们无限可能。
杨文萍: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回归
“新当代”艺术可视为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回归,回归艺术家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内心,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政治态度,关注的是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精神问题。前些年搞当代艺术的大多数都向西学向西方看齐,借鉴西方成功的艺术模式或范例。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又形成一种新的趋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是对的,但不要一提传统就是水墨和书法,油画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可以做到很中国。我认为艺术家要会独立思考并有立场,遵从内心不随波逐流很重要。
我最近几年比较关注自然和时间这个主题,也一直在做。时间是和人类历史记忆和个人记忆相关联的,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这种记忆只有通过个人短暂的记忆累加得以延续,而大自然对时间的记忆则是超越生命体的。时间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赠与者和掠夺者,它赋予大自然万千生命,最终又夺回,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生命也不断的循环往复,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乙蒙:新当代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未来的期许
对于“新当代”的提法,我觉得主要形成了一种提示。一方面针对艺术家本身,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的一种未来期许,鼓励艺术家大胆探索和研究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问题,为新世纪艺术的价值与功能提供其“个体自觉”层面上的突破;另一方面借助集合起来的展示的力量,提示观者聚焦这些来自不同个体所聚合起来的“新现象”,在艺术现象的作品事实中,逐渐发现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它的出现是对一些明确问题的反应。这需要艺术家具备敏感的问题意识,有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勇气。同时,我觉得在一件作品中应该表现所知而不是表现所见,他们应该不执着于风格或装饰,不斤斤于创新还是守旧。
绘画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始终都存在着。同时,它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在都市化现实中“心灵存在”方式的视觉输出。而我主张将这种真实的体验通过“情绪”去有效调动语言系统中的“抽象性”和“表现性”,在激活绘画的当代感知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个体语境”与这一代的“公共存在”建立起一种绘画的关联和图像的表达。
崔治中:新当代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当代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当下艺术依然在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下生长,拿来主义、观念陈旧、对哲学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思考比较多,对艺术本体和美学层面思考较少,新当代应该为转变这种局面做出努力。
何红蓓:不太看中什么当代不当代的
我觉得我画画是发自内心的,画出我内心的感受,不太看中什么当代不当代的,只要活在当下的艺术家都是属于当代作品,这个东西拿出来有一个感染力,能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当代的。
马杰:反映当下的社会和思想体现
我说一下我对新当代的理解,我觉得当代虽然是特征,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我们艺术家只能通过我们的理解和创作来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包括思想的体现。你说我们拓展空间有多大,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变,我坚定地说我正在做当代艺术家。
袁耀敏:新当代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讨论
我们的艺术家作为当代性的,没有说新当代还是老当代,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讨论。
雁西:新当代要重构与探路
提出“新当代”这个概念,是想唤醒更多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空间,一起来思索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出路和通道。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看来国际上所熟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符号和标志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新一代艺术家在新的社会形态和背景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绘画语言,不少艺术家,在更为宽容的环境中正在寻求突破和超越,我称这批艺术家为“新当代”,
新当代艺术批判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行为,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溯求。“艺术”是什么,艺术品市场是艺术的土壤,这片土壤中成长了很多艺术家,但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脱离了生活的本真。艺术要进行革命,首先要从改变艺术家自己做起,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的紧箍咒,体现民族、本土、自我的真实价值,新当代艺术家保持文化个性和品格,是新当代艺术家开始崛起的标志。“新当代”的概念是继当代之后,是在时间、观念、学术上的分析。
新当代艺术家在出发,在前进,在探路。他们的作品前卫中增加了冷静,实验中减少了冲动,探索中减少了盲目,选择探索和革命,肯定、否定、否定、肯定,在多重审视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他们在现实中透视、反思、突围,再现了难以言喻的美,沉积之后,痛感之后,进入全新的意境。他们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代人的社会反思,是对时代记忆的回放和醒悟。
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进入“新当代”阶段,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艺术价值主体,从本次参加展览的作品中,看见了“新当代”语境的某些开始和突破,看见作品没有停留在形体的标新立异,而是真正从观念和心灵得到彻底的洗礼,直接深入骨髓,进入血液和心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人类走向更完美。
奉家丽:每个人真实地回到自己
对于“新当代”,首先,我认为新当代就是回到绘画本身的探索中去做绘画本身的东西。第二,就是要去掉过度的各种观念,我们大部分人觉得要做当代艺术,但反而因为过度的观念丧失了绘画本身的东西。第三,我认为作品不能缺失情感,不能画了半天也不能打动自己,然后用乱七八糟的语言去阐述画画的事情。我们看到的东西这么美好,我们为什么要去粉饰,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对于世界的关注。我想每个人真实的回到自己的画绢,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要去装,也不要去过多地跟潮流,实际上我是不太喜欢这个潮流的,我觉得流行文化,卡通和小清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既打动不了我也打动不了别人,这个是我的理解。
韩啸:艺术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自由和快乐
谈到新当代,我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迷茫,不是对新当代迷茫,而是对自身。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主题进入当代,政治上更加开放,更加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更加市场化,文化上更加多元,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它走的是与西方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整个我们的评价体系是用西方的评价体系来划分的,但是我们自身又深深地打下中国传统的烙印,中国传统绘画本身有着中国传统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血缘关系家庭为单位儒家文化为主体这样的一条路,这个跟西方的评价体系很难融合,所以整个是把水墨作为一个相当于西方的创作当中的某一种元素进行创作,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墨盘单独放在这里,我们可以作为装置。但是从中国的传统人文出发向现代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当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因为最终的价值观指向是不一致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把艺术来定义,我想我希望艺术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自由和快乐。
何唯娜:艺术需要时间和灵性来塑造
“新当代”,这个提得很大,作为艺术家个体来参加这个展览,我想谈一谈我对当前的中国画的一点点看法。
现在的中国,许多人都开始关注水墨画并付诸实现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毕竟,盲目地跟着西方人跑是无用的,我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审美体系。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它都会承载许多的东西,而且需要时间和灵性来塑造,不是随便跟着市场来跑的。水墨这个词,它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它重要但不能概括全部,纵观中国美术史,组成部分是相当多的:岩画,壁画,版画,民间绘画,漆画等等,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仅仅水墨我认为是完全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感觉现在的中国画总体来讲,相当的不接地气,整个审美模式还是没有摆脱古人的东西。因为,山,已经不是古人的那座山,为了利益,环境已经被破坏的满目疮痍,水,基本已被悉数污染,人,大多心情浮躁,趋利而亡。
所以我想质问的是,我们的环境和人的心态都产生了巨变,那我们现在的中国画是否还要遵循古人的意境和章法?是否还要跟着他们的审美模式来前行呢?这个话题比较大,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许多艺术家都有很多的尝试。我在90年代初期,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元素,创作了《天竺》系列,这是对传统的敬畏,95年底开始创作《浴室》系列,把视觉和焦点落实到人的本身,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从心理到应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变;2007年,我来到北京,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一轮新的大跃进,人,进入到不真实的幻境,我创作了《红泡泡》系列,揭示一种危机和人类的虚弱。最近,思考一些中国画本身语言的问题,毕竟我们脱离不了自身的文化背景,而且觉得传统的精神肯定是不能丢的。
黎国兴:新在当下
当前人类迎来了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一个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无形当中互相渗透,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球一体化了之后,这个文化如何去融合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些报道说,西方的强势文化怎么样,但是谁强谁弱,这个文化的东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看你怎么样看待,所以我这些年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画的大油画也有几十幅,所以也跟大家交流这个问题。文化在当代可能是一个杂交的过程,这个杂交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杂交之后传承了什么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我认为不是说民族的就一定属于世界的,民族的东西要拿在世界之上,这个就开始属于世界的了,才能被人类所接受,但是艺术家毕竟是艺术家不是哲学家,这个仅仅是代表立场态度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艺术和社会形态是紧密相关的,社会形态往往影响艺术家的整体态度,艺术家作为一个特别敏感的群体,他可能要比别人更有超前的意识,或者他会关注这些问题。这个时候的社会形态不断在发生变化,所以艺术也跟着不断出现新的东西,当代艺术家首先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然后才是艺术表达,艺术家为了表达新的感觉,寻找新的形势,创造新的艺术视觉,更具有当下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当下的艺术是当前社会形态转化为艺术家艺术形态的一种表现,瞬间即变的艺术形态往往催生新的艺术的诞生。
这个新在哪呢?应该是:新在当下!
栗子: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感受
说到新当代的主题,把感受放进去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更多的艺术家他们偏向于说有一个想法然后实现出来,通过很多的团队力量实现这个,但是不管怎么样的思维,想塑造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性事件,首先你的作品一定要有感受,就是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是有感受的,我们不要去关注说这个用的是什么手段,他用的是绘画或者水墨,或者是装置还是影像,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我最近看到网络上一个视频,就是有一个舞剧,舞剧跳完了是一个香灰做的脸,完了水下来这个脸消失掉了,你当时觉得这个作品非常震撼非常牛。为什么这个作品这么好,不是说表达了一个什么政治意见,或者表达了一个什么特别牛的观念,事实上就是给你的感受,这个感受是艺术作品当中追求的基本的东西。最近有一个学生,他从英国留学回来,他跟我说了英国的切尔西学院的教学方式,他觉得那个教学方式又是一种传统,所谓的当代艺术家又变成了一个传统,因为他们比如说做学术创作,之前他会要求你说,不管你现在要创作什么,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创作,这个创作元素在哪里。他写了很多很多的资料,说这个创作表现什么,这个元素在哪里,这个元素是巴罗克的艺术,这个有哪些值得思考的东西,然后再进行你的创作,也许呈现出来的东西非常不完整,但是你觉得很好我会给你很高的分。他也对这个英国式的教学方式不赞同。我觉得不管你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我关心的不是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出来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最后出来的作品给大家看到是否有震撼感,如果没有你就是失败的,不管之前你的构想多好都是失败的。这就是关于新当代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强调一点就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感受。
刘家华:新当代是一种裂变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示,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一种感受,包括我自己,我觉得有一种裂变的感觉,比如说小时候出生的环境是一个小镇子,山清水秀,到了大都市以后心里面的裂变就越来越强烈,我发现直接用符号表征的东西还是比较表皮不够深入,我觉得应该更深入一点,然后进入到精神思想领域的东西,更多地呈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来表述我自己一些生活当中,或者感知当中的一些无法叙说的东西,利用这个作品来传达和平衡自己。
申树斌:艺术是对社会和心灵的一个感召
我想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感受,中国艺术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对新当代做一个简单的理解。其实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了一段时间,从它的根源上来讲跟西方的当代艺术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社会根基不同,所以当代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人的心理变化发生着变化。因此这个新当代的艺术我觉得意义更在于此,就是艺术,特别是当代的艺术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个感召,也是对人的心灵的一个感召,这两点我觉得是新当代艺术的核心点。人的心灵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体,在艺术上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和对问题的看法,而当下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当代艺术值得去思考,或者是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从这两点来讲,提出新当代艺术具有它的价值。
沈娜:做艺术就像探索浩瀚宇宙
我看到“重构与探索”这两个词,尤其是“探索”,我想起前两天看了一部现在特别火的电影《星际穿越》,其实电影讲的就是宇宙的一些奥秘,这个可能跟我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跟中国的佛教观念非常一致。我自己在美术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学西方文化和艺术,后来07年到了北京之后开始比较关注中国的油画。我是先学西方,然后回过头学东方,其实是想把这两个系统做一个对比。在学习过程当中,我在艺术跟生活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早期在二十几岁做艺术的时候很苦恼,比如说对于艺术会有很多的困惑,后来通过学这种高端哲学,包括佛教的一些哲学思想,我觉得它解决了我的困扰和痛苦。它让我觉得东方的包括佛教里面讲的“命”“缘分”这些东西跟西方的物理学、文学里面讲的关于宇宙的东西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方开研讨会,其实是我们的时间维度里面的一个空间。做艺术家有一点像在探索,每一个艺术家像一个闪亮的新星或者星球,会有一个起伏,然后他也会闪亮。我们做艺术就像探索浩瀚宇宙,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佛教里面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一点像《星际穿越》要表达的,这个可能是很渺小的,但是可以拯救人类,我们在未来之路上,包括艺术怎么样发展还有艺术市场怎么样变化,对于艺术家自己应该有这种意识,即认为自己是浩瀚宇宙的一颗小沙,但是又充满希望,让艺术跟生活带给我们无限可能。
杨文萍: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回归
“新当代”艺术可视为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回归,回归艺术家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内心,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政治态度,关注的是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精神问题。前些年搞当代艺术的大多数都向西学向西方看齐,借鉴西方成功的艺术模式或范例。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又形成一种新的趋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是对的,但不要一提传统就是水墨和书法,油画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可以做到很中国。我认为艺术家要会独立思考并有立场,遵从内心不随波逐流很重要。
我最近几年比较关注自然和时间这个主题,也一直在做。时间是和人类历史记忆和个人记忆相关联的,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这种记忆只有通过个人短暂的记忆累加得以延续,而大自然对时间的记忆则是超越生命体的。时间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赠与者和掠夺者,它赋予大自然万千生命,最终又夺回,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生命也不断的循环往复,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乙蒙:新当代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未来的期许
对于“新当代”的提法,我觉得主要形成了一种提示。一方面针对艺术家本身,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的一种未来期许,鼓励艺术家大胆探索和研究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问题,为新世纪艺术的价值与功能提供其“个体自觉”层面上的突破;另一方面借助集合起来的展示的力量,提示观者聚焦这些来自不同个体所聚合起来的“新现象”,在艺术现象的作品事实中,逐渐发现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它的出现是对一些明确问题的反应。这需要艺术家具备敏感的问题意识,有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勇气。同时,我觉得在一件作品中应该表现所知而不是表现所见,他们应该不执着于风格或装饰,不斤斤于创新还是守旧。
绘画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始终都存在着。同时,它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在都市化现实中“心灵存在”方式的视觉输出。而我主张将这种真实的体验通过“情绪”去有效调动语言系统中的“抽象性”和“表现性”,在激活绘画的当代感知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个体语境”与这一代的“公共存在”建立起一种绘画的关联和图像的表达。
崔治中:新当代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当代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当下艺术依然在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下生长,拿来主义、观念陈旧、对哲学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思考比较多,对艺术本体和美学层面思考较少,新当代应该为转变这种局面做出努力。
何红蓓:不太看中什么当代不当代的
我觉得我画画是发自内心的,画出我内心的感受,不太看中什么当代不当代的,只要活在当下的艺术家都是属于当代作品,这个东西拿出来有一个感染力,能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当代的。
马杰:反映当下的社会和思想体现
我说一下我对新当代的理解,我觉得当代虽然是特征,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我们艺术家只能通过我们的理解和创作来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包括思想的体现。你说我们拓展空间有多大,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变,我坚定地说我正在做当代艺术家。
袁耀敏:新当代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讨论
我们的艺术家作为当代性的,没有说新当代还是老当代,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讨论。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雁西:“新当代”重构与探路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