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徐悲鸿的马

时间:2013年12月17日信息来源:文化中国 【字体:

    马在中国绘画史里曾经一群又一群地奔鸣不已。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上已有马的形象了,而唐人曹霸、韩擀,宋人李公麟,元人赵孟頫、任仁发等大师将“马”带入绘画史的高峰。纵使在当代,曹胄和老甲两位也不甘示弱。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徐悲鸿那种一马当先的气势非凡的“马”。事实上,“马”已与徐悲鸿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徐悲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与油画,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他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徐悲鸿幼年就喜欢画画,但他第一次画的并不是马,而是虎。那是他父亲给他讲《论语》时,当讲到“卞庄子之勇”一句时,小悲鸿不禁问道:“卞庄子有何勇?”父亲回答:“卞庄子能刺虎。”于是小悲鸿对虎发生了兴趣,央人为他画了一只虎,并津津有味地照着描画起来。他父亲发现后,指着他画的虎含笑说:“你这画的象条狗呵!”。

    徐悲鸿十三、四岁时,因家乡连年大水,随父亲出外。他父亲在无锡、常州等地以鬻字卖画为生。于飘泊流浪中,徐悲鸿搜集强盗牌(老刀牌)香烟盒中附送的马、牛等各种动物图片多种,照着描画。后来又对着实物或标本写生。

    他十九岁左右, 在上海学画。 在生活无法维持下的情况下,他画了一幅画,寄给审美馆馆长高奇峰。这幅画,不是人物、花卉、翎毛,而是画的一匹马,过了几天,回信来了,对他的画大加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审美馆并将这幅马制版发表,这是徐悲鸿画的马第一次制版。

    在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悲鸿翻来覆去地画马,正是有所感而发,尽抒胸臆。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徐悲鸿先生在不少画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时他在画马题诗中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等句。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摈榔屿,恰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救济难民,而他自己生活则非常俭朴。

    徐悲鸿在北京故居,欢快地挥动墨汁淋漓的画笔,只用了十几分钟,便画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腾空的奔马,并题写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新中国诞生的神情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喜悦。

    1953年,在抗美援朝时,徐悲鸿为了表达自己对志愿军的敬意,画了一匹奔腾的战马图寄往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画面上战马那骁勇的神态仿佛有一种冲锋陷阵、不可阻挡之势。据说,当志愿军战士看到这幅画时,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直到他一九五三年逝世前,还画下了最后一幅四蹄腾空的奔马,以表示解放后新中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徐悲鸿《群马》,此为徐悲鸿画马之代表作。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出访印度,4月抵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5月闻国内鄂北抗日大捷,喜作此《群马》左上角题:“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加’。

    徐悲鸿的马,独辟蹊径,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先生所作水墨奔马,无羁绊,尚桀骜,发胸中块垒,掘民族精神,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遐想和激情。

    对马的细节刻画,正是徐悲鸿“谨严之Style”的具体体现:

    一、强化或夸张马的鼻孔,这是奔驰之马肺活量大的象征;

    二、马腿的比例较之真马相对稍长,这正符合锋棱瘦骨的野马造型要求,善驰骋的骏马的精神主要特征是其腿;

    三、至于马蹄,则要灵活,马之跳跃全赖马蹄的灵活弯曲和伸缩,看似一两笔简单带过,但却是徐悲鸿长时间研究揣摩的结果。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

    四、脚踝骨是最难画的地方,要画出活络的感觉。造型要准确,不懂骨骼解剖不行,但又不能完全照着自然形态画。其门弟子在实践中无不感叹“唯独这几寸脚踝骨极难掌握”。其难不难想见。

    五、拂动的马鬣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风神之所在。徐悲鸿在长时间的实践中认识到毛笔有太软之弊,很难表现鬣、尾的质感和劲力,故而他常用硬笔简括地刷写出迎风飘拂的鬣、尾,一如书写汉隶,收笔有翻转之笔意,不但纤毫毕现,而且极为逼真地展现了鬣、尾的蓬松的质感和飘动的美感。

     六、更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鸿画马从不打底稿。不打底稿,一是徐悲鸿对马的结构和运动的非常熟悉的自信,再则也说明了徐悲鸿在进入创作时的笔墨运用和情感宣泄是一种本我的自然流露,不依傍任何家数的笔墨语言和无拘无束的勾写,才得以构成他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的挥洒风格,使得他笔下的骏马无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徐悲鸿画马既以真马为师,又融汇了中西画理画法,他曾谈道:“我爱画功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画马论,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描绘的是八匹形态各异的骏马,是徐悲鸿早年的作品。作者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虽然马是在画上的,却好像一群活马在我们面前奔腾。

    徐悲鸿与马的小故事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 

    “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带着惊异问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难呢!”听着徐悲鸿先生的话我也十分感动了。

    徐悲鸿关于马的作品欣赏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之一

 


(责任编辑:文 婷)
文章热词:

上一篇:西泠秋拍:吴光宇绘《卓文君》鉴赏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