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构成了一种“生活的美学景观”

时间:2013年11月29日信息来源:中国文物网 【字体: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2013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鸟巢南广场和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公园隆重开展。此次展出普林兹策建筑大奖获得者扎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王澍及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等的11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是中国首次举行的最大规模公共艺术展示。中国文物网记者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互动参与等话题,采访了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执行主席刘凌宏先生和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秘书长罗丽女士。

    执行主席刘凌宏先生认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出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是本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探讨和追寻的方向,以往历届双年展包括其他很多城市在做的建筑艺术类的展览展出,存在一个问题,它是一种小众的文化交易或是展览展出形式,参观的人比较少,与大众百姓联系的不够紧密。公众艺术必须公众参加,公众不参与,那就不叫公众艺术,仍然是阳春白雪。公众艺术,如果让公众最大限度地进行参与,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公共艺术作品,走近艺术品之后,能够知道建筑师或者艺术家的构想及创意设想,是公共艺术更好的体现公共性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我们来提出一个新的方式扮亮一个城市,然后让市民能够很容易进入这个扮亮的主体,也就是公共艺术作品与普通民众的互动性。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美丽中国——我的城市,我的家”,是为更好契合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贴近公众心理的需求而建立的。

    秘书长罗丽女士同时表示一个城市除了它的街道和它的建筑以外,与人们联系最多便是街道和建筑中间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公共空间艺术,它是城市的点缀,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眼睛。本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公共艺术作品在鸟巢南广场展出期间,一些社会组织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进行互动参与,比如说在这儿办一个画展、音乐会或是办一个早期儿童的教育活动,这些我们都是欢迎的。因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就是告诉大家,一个公众艺术品除了大家可以观赏以外,还可以参与其中。所以在奥林匹克中心公园我们还组织了很多其他活动,比如说组织市民和儿童进行空间艺术的绘画,做的非常漂亮。孩子通过发挥他们的想像作的绘画作品,从他们自己跟作品的结合来讲,他们是在跟大师对话,从他们自己来讲,他们是在描绘他们自己未来的一个世界。通过本届中国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举办,实现了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艺术作品与公众的有效互动,使公共艺术贴近市民群众,真正走近人们的身边。(作者:朱悦嘉)
(责任编辑:文 婷)
文章热词:

上一篇:城市空间艺术—城市生活的文化复兴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