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器创始人王晓峰:禅意人生
唐白器创始人王晓峰先生
大历前后,是个感伤的时代。许多人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悲戚的味道,但也有部分诗人不愿为自身际遇而困顿失意,选择追求淡泊宁静的精神世界。刘长卿就是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谈及唐白器,王晓峰用“失误”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意外收获。在一次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总结教训时,偶然发现带金黄色的“区域”。这是一种温暖的白色,如同喷薄的朝阳,划亮一遍天际,朝气但不夺目,又似落日的余晖洒满在屋顶,树间,温暖但不灼热,出于对材质的敏锐感觉,王晓峰不断琢磨,逐渐完善,最终成功创制了这种极富艺术性的“白”,将此“白”与器相结合,王晓峰称之为“唐白器”。
王晓峰与唐白器的意外邂逅,恰似日本茶道中所说的“一期一会”。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使参与者的精神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槃。
唐白器
陶瓷艺术家王晓峰在釉色润泽的唐白器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当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怎能体会不到这溶入沉静的洁白,领会出这难得一遇,从繁华归于平静的禅意呢?此刻“唐白器”的“白”已经由材料之白转换为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空白”,即中国文人画的核心思想“留白”。
“空则灵气往来”, 灵气往来则能使物象体现出灵魂,艺术品有了灵魂才能拥有生命。唐白器就是一位使者,将每个人的心门轻叩,让阳光沐浴心境,让春风滋润心田。
王晓峰的唐白器作品在装饰上强调作品的人文气质和禅意。《十二花祭盛盆》,正是借用佛的十二因缘之说加强器物的玄妙空灵的禅意。佛有“十二因缘”之说,包含六识、六尘。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他的这一作品中,十二朵蓝梅轻盈向内部垂落为黑色,外显在白色的盆中,象征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循回往复。而整个器物周身芊芊连绵的旋纹,渗透着世事轮回。”
当唐白器邂逅禅意,佛祖拈花微笑,我们不由地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似花还似非花”,宋人苏轼区区六字,道尽杨花轻盈飘渺之独韵。唐白器的创意灵感,与此异曲同工。唐白器之釉色含蓄沉静,似白非白,似黑非黑,寓意天地,洞观其妙,亦恰在似与不似之间。旋纹与描金绘银手工技艺的运用与釉色之美相得益彰,风格由此卓然而立、呼之欲出。
明代何景明在《吹笙》一诗中,写道:“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正因为清幽,他才能触景生情,顿悟生活中的禅意。
今人王晓峰,游历过祖国的壮丽山河后,渴望于平淡中捕捉美好,归入心底这一份明净。从唐白器中感受这“一期一会”的高洁韵味,顺从隐忍的内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