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大师张树珉:中国第一刀”的无为和写意
张树珉先生
张树珉,曾用名:张树民。男,1962年出生,祖籍山东省,现西安市长安区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中国写意雕刻艺术创始人;中国书画家;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家、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卓予教授;现为陕西树珉写意雕刻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聘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
张树珉说:我的前世也许是个道士。尊崇道教,崇尚无为和自然。
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一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创立了“写意木雕”,其“无为技法”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为木雕艺术开拓了划时代华章。
黄土岁月 系列作品局部
技法上的“无为”
张树珉是凭借系列作品《黄土岁月》获得2007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当时,他将自己的作品类型称作写意木雕,和传统的写实木雕有了区分。
《黄土岁月》共由9件作品组成,呈现的是秦地人生活和生命状态。这几件作品用终南山产的栗樱木雕刻而成,人物造型和皮肤肌理看似几乎未经人工雕琢,浑然天成,洋溢着朴实的罗曼蒂克。黄土地人厚重的苦难和顽强,注入作者炽热情感,使作品有着超现实的艺术张力,分外迷人。
“这组作品是2000年开始创作的,前后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张树珉回忆说,“在2007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时,以写意木雕参评的。”
目前,《黄土岁月》依然放置在张树珉位于小雁塔的展厅里,这里陈列了他不少佳作,除了展览也对外销售,购买的多为国外游客。平时,张大师则在长安县的工作室创作。谈到他的创作技法,张先生说:我的创作是“无为技法”。
禅
道
“无为”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哲学理念“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无为”从字意上来解读无为应该是看不出来雕刻痕迹,感觉是天然的。“我做了但是我不显我的刀法的美,显自然的美,像自然长的这种。”张树珉大师这样解读其“无为技法”。他打破了传统雕刻技法人为自然所用的形式羁绊,遵从自然并不服从于自然,变自然为本用,如同自然生长。
“无为技法”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张树珉先生对此有三层解释:第一要顺从于自然。自然是在变化中统的一个运动轨迹,相似而不相同,这就要求在雕刻的时候要每一刀都不可能相同,却可以修改。但要达到一种自然状态。做作品首先要把作品看成生命体,是一个效法道的行为;第二个是韵律层面:根据木质经过风吹日晒有一些炸裂的纹,形成一些肌理的东西,这些肌理的产生是随着木质内在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形成了一个走势,一个去向,所有的长线、短线、点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那么就形成了一种韵律的东西,我们在雕刻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这种东西。而不是随着你自己的心意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愿意怎么刻就怎么刻,要随着自然韵律而走;第三在变化层面上:拿作品讲,它上面有无数个线,但是那个都往一个方向去,这个线的宽窄、深浅、长短、曲直完全都不一样。是变化的。
总之,无为技法是道法自然的集中体现。
风格上的“写意”
“写意木雕”是张树珉大师对木雕界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殊荣。
生命的形状
张树珉创作写意木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他刚来西安。在此之前,张先生进行绘画、雕塑等多元创作,也做过一些城市雕塑,和剪纸、木版画、玻璃画等。
30岁左右,张树珉开始思索美术体系。中国的美术体系来讲不外乎有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立体,一个是平面。平面就是各类的绘画等,立体指雕塑等艺术形式。原则上,平面和立体应该是平行发展的。我们纵观国际和国内的美术史,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面绘画与立体的雕塑是平行发展的,其艺术理念包括外在的形象都是相同的。我们唐代的时候,壁画和土陶,壁画上的绘画画得非常丰满,土陶立体的东西,都是一致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从宋以前基本上绘画和雕塑是平步发展,宋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平面层文人画注入了写意的理念,但是立体雕塑跟不上了,没有写意性。
于是,我立志捡起写意雕塑这一块,为了和平面绘画保持平行发展。
当然,汉唐石雕有写意的成分,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写意这个概念,写意是宋代苏轼提出的。如果,非要给那时的雕塑壁画等立体创作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叫微写意。”张先生说。“宋代到现在800多年了,一直没人将立体创作的写意性注入进去,这样的话,我们的美术体系便是不健全的。于是,我开始木雕的写意创作。已经坚持了20多年。定义写意雕塑这个名称,也是和肖云儒、陈云岗等学者专家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
20年间,张树珉创作了《路漫漫》《巴山夜雨》《风沙归旅》《望穿秋水》、《雄风》《丝绸之路》等写意雕刻作品。这些作品“笔”力生气、“墨”彩生韵,文人情思闪动其间。而其中,它们又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三方面。大写意用形象和意象,大写意趋于意象,失于形象。小写意就是意象越少于形象。兼工带写就是意象和形象并存。此三种写意方式伴随着张大师20多年的创作历程。创作高峰在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创作的量比较大,现在因为年纪等问题,很难像当时大量创作。
其实,写意木雕是平面写意的立体版而已。虽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最终呈现的依然是艺术家的修养和思考。关于这点,张树珉先生的理念十分清晰,就像他选择木雕作为创作载体,也仅仅因为自己擅长此道。这与他的阅读、思考等艺术态度密不可分。他常读哲学和道家学说,也熟悉中外艺术史,这直接影响着其创作。可以说,他的写意木雕便是中国文人木雕,是中国哲学、文学的精神体现。
张树珉先生作品
观张树珉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和写意绘画一样的意象和文人精神。那些飘逸的意境,精准的造型,木头材质的独特张力,和时代结合的当代性,让人倍感动人和欣慰:中国的木雕艺术和写意精神得到了传承并发展。
创作一件木雕的时间除却构思外,约为一个月时间,因为身体原因,张先生的作品多为中小件,大件偏少。他对材质和工具并不是特别讲究,基本上就地取材,用产自钟南山的栗樱树、小叶榆、乌木等,道具也仅为普通的刀。功夫在刀外。“天下第一刀” 凭借的是实力。
张树珉的写意木雕,接续了断掉的立体美术的写意性,此为划时代的贡献。
灵感来自“平淡”
若说创作灵感和难忘故事,张先生谦虚笑道:其实都是“平淡”的生活。
他娓娓道来两件重要作品的诞生始末。“一个材料给了你突然的启发,这个可能是有瞬间的惊喜,这个是经常的事,多数是物象和形态上给的。”
张树珉曾经有件作品叫《越狱》,今天看来这是一件观念作品,被美国一家著名期刊的社长收藏。当时,张先生得到一块40公分左右薄薄弱的材料,他总觉得能做一个好东西,又不知道做什么,一直两年扔在那儿没有动它。平时在创作别的作品的时候,时不时地用眼的余光扫一下,突然有一天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了。这个材料很怪,是像一个框框一样的东西。张树珉把里面做了一个人,挣脱这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认为在自己给自己搞了一个束缚,也许是社会,也许是高层,也许是自身给自己一堵墙。四面有墙,没有窗户,就是监狱,使自己,使人生非常困惑,这个框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框就是人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一种错辨,以及人自身不可得到的一种欲望,就像是人在没有窗的高墙之内,得不到解脱。因为这个想法,一下子灵感来了创作出来了。这件作品卖了18万,美国是很有名杂志社长收藏了,她当时听到这个理念激动的要命,说买去“时刻提醒自己挣脱束缚。”认为启发了她的人生。
《唐僧的故事》有17件作品组成,立意为唐僧从去取经到去世一生的故事,是历史的再现。
做这个作品前张树珉去山里买料,在路上看到庙,再看看路上的人,再看田野的农民在那儿耕种,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脑海中呈现了一些文章,一套一套的。“我一般出门都要看山水,看风景,看这些东西,因为要创作。那天什么都没有看,在心里想茫茫众生都想得到解脱,所以有了释迦摩尼,有了道教,有了老子,有了这些先贤们要给世人说怎么做,怎么解脱,这个有用吗?没有用,人依然苦难,人去叩拜神仙到庙里去解脱着诉求,有用吗?甚至人们脱离了世俗,进入庙堂之中,去潜心解脱苦难,庙宇里又有大量的东西,你脱离了社会吗?你解脱了苦难吗?没有,因为这个东西我就想庙应该放在哪里,庙应该在心里,应该把庙建到你的内心之中,给你受伤的心搭一个凉棚,给它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这样人才能自我解脱,因为想到这些等等浩大一篇文章”。买了一些料回来之后一看有一块令人惊喜,因为外形像人的心又有点儿像一个房屋,上边还有一个石头,还要往上写字,根据这个张树珉就做创作了一个心庙,一个和尚在一个心庙里敲他的木鱼。这件作品的诞生便很有感慨。
当然,创作每个作品的时候肯定要受些伤,出些力,但是,跟作品出来时候的欣喜比,这些都是云烟。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在善于思考的张树珉眼中,全部变成了创作的源泉。
教学和“没骨水定”
张树珉木雕研究院成立十多年,现在有三十多学生在学习,均成绩不错。同时张先生还在美院兼职讲理论课。关于写意木雕的传承,张树珉一直在努力。创作者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一种理解,对艺术的一种解读和追求。各不相同。
张树珉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一直没有放弃水墨画创作,规划在55岁之后放弃木雕创作,主攻水墨。“我画画因为我的雕刻是取自于画。我原先是画写意画,我知道那个写意的东西在技法上,在技层面上应该怎样去表现。我是以刀代笔,以柴代墨,表现一些绘画里边写意的艺术理念,我现在又返过来,因为慢慢岁数也大了,想搞平面的东西,现在还不到55岁,所以先给自己奠定基础,人文基础。我要再开辟一个新的东西,我想在绘画上重新审视中国画。”
这是个很大的野心。因为画得多了,现在实验性地办了一次展览和画展,张树珉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技法叫“没骨水定”法。可以不勾线,抛弃了线条,用色、墨、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来控制创造。这个东西没有扔掉中国的笔、墨、意境。是从2000年开始研究,到现在应该说技法趋于成熟,可以表现万物。表现山水,表现人物,表现花鸟,表现走兽,最大的特点是画出来那个东西仔细看没有轮廓勾出来,是自然形成的,这个自然是我们中国从古到今一直追求的东西,墨宝。为什么叫墨宝?就是因为你这一笔画出去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物象特别像,就成了宝,自然形成,这个就是说能不能每一笔都能达到这种效果?现在在这个方面做了一种实验。水定可以说用水来控制物象,控制物象的边缘。
张树珉的雕刻和绘画,雕刻里边有写意的绘画在里边;现在,绘画里面也有道法,也有无为技术,有自然理念在里边。
写意木雕大师用“无为”技法继续着绘画上的写意和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