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利:今生注定与钧瓷结缘
羊年元宵节,记者应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燕俊峰之邀,到他师弟张福利的豫钧官窑看看。豫钧官窑位于永登高速公路禹州北站出口西朱阁大道中段,门口挂的红灯笼、院子里的鞭炮碎屑似乎在告诉来客春节还未过完。张福利闻声出门迎接,握手、寒暄。一只小狗摇着尾巴在院子里来回奔跑,不时冲到墙角与几件残破的钧瓷羊玩耍。
坐在展厅的茶台前一边喝茶一边闲聊,总感觉与张福利似曾相识。待张福利自报家门后,记者才恍然大悟,其实与张福利是早就相识的。多年前在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采访韩美林大师时,他就在该所韩美林工作室工作。2006年,他担任该所钧瓷艺术研究室主任,后又任该所钧瓷研发中心主任,并在张金伟大师工作室工作多年。其间,记者与他多次谋面,只是未能深谈,甚是遗憾。
“我今生注定与钧瓷结缘。”张福利说自己与钧瓷的渊源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张福利家住禹州市朱阁镇张楼村,距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不远。1996年春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到该所找亲戚冀德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办事,第一次看到五彩缤纷的钧瓷就被吸引住了,回到家后便念念不忘。几天后,他索性去找冀德强,希望冀德强帮他进入该所打工。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该所的一名学徒。当时,与张福利同龄并早于他进入该所学习的还有李向阳、燕俊峰、王秋红等几个年轻人。如今,他们都已成为钧瓷界的中坚力量。
“我很幸运。”谈到工作经历时张福利说,“我进入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后,就跟着冀德强老师学习上釉、烧窑。当时,在研究所工作的还有刘富安、任星航、丁建中等多位大师。这些大师精通钧瓷烧制的各道工序。我初来乍到,带着对钧瓷的一腔热情,吃苦耐劳,虚心求教,很快掌握了烧制钧瓷的各道工序。而且,当看到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完整出窑后,尽管还有许多瑕疵,但特别有成就感。”
张福利的确是幸运的。他进入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的那段时间,是该所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师们潜心钻研业务,员工们恪尽职守,烧出了一大批经典作品。特别是在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该所承接了烧制《豫象送宝》的重任。由于作品体积大,工艺要求高,烧制十分困难,在那段时间里,全体大师和员工一齐上阵,放弃休息时间,昼夜不停,连续奋战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省委交给的重大政治任务。这次历练让张福利深深懂得了烧制钧瓷难,烧制出钧瓷珍品更难,要想成为一名钧瓷大师,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艺,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厚重的文化艺术修养。从此,张福利开始学习钧瓷制作的理论知识,并在师傅的指导下研究古瓷片。“通过学习,我才认识到,钧瓷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张福利说。
2002年春,张福利跟随冀德强、燕俊峰到北京通县韩美林大师的工作室工作。在那段时间里,韩美林大师的言传身教,对张福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对钧瓷造型的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对钧瓷釉方的配制、钧瓷釉与造型的合理搭配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对钧瓷创作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艺术造诣也得到了提高。
从北京回到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后,张福利沉下心来,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从仿烧先人的造型,到创作自己的作品,不但要有丰厚的艺术积淀,还要有破茧成蝶的功力。
然而,艺术的创新并非易事,要创作出和前人不一样的作品,还要被藏家认可,绝非一日之功。张福利的创作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创作了多件作品都不满意。其间,来自西安的艺术家李晓明(笔名公羊)也在研究所创作。他虚心向公羊请教,并从公羊的作品《城堡——从长安到罗马》以及张金伟大师的作品《物语系列》中感悟到,传统陶艺以传统文化和陶瓷制作为基础,现代陶艺是现代工业文明下的一种全新的陶瓷艺术形式,自己的作品就应在继承传统陶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理念,以“钧瓷陶艺”来呈现,才会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张福利创作的《太极罐》出窑了,赢来一片赞誉。这件作品以陶艺为造型,施以钧瓷釉,型与釉结合完美,令人耳目一新。
2011年春,张福利创建豫钧官窑,开启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钧瓷创作艺术生涯。“我还是喜欢传统造型和温润如玉的釉色。我希望让釉活起来、动起来。”张福利说。徜徉在豫钧官窑的展厅里,你会感觉到张福利在努力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传统造型古朴端庄,釉色玉润透亮;创新的钧陶作品新颖典雅,釉色流动感强。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纹、晶莹剔透的斑点看似凹凸不平,立体感、动感极强,抚摸时则玉润平滑,令人赞叹。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我艺术创作的理念,‘让釉色玉润透亮、流动起来’是我的艺术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质取胜’是我的艺术践行。”记者临走时,张福利如是说。(吕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