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起翔:从王维到米勒的艺术思考
导言:周起翔先生的作品是了解“现实中国”永恒真实的首选门径……魁北克的艺术评论家里约奈尔·罗伯特这样说。
文/刘爽
周起翔
总是号称自己“终南山民”的周起翔,却是在西方艺术界有着影响的“怪才”“鬼才”,诸多雕塑、国画作品被欧美藏家、艺术馆收藏。居于终南山脚的周起翔,过着隐者生活,貌似与世无争物我两忘,却有着大“野心”:将中国本土文化推介到西方,占据西方艺术界视线;并致力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将之前国门封闭造成的遗憾进行弥补。
山居
周起翔总对人说:空了到我山里的小画室来玩。其实那是一片庄园,有好多间房子,大院子,鱼塘和小亭子,后面就是碧绿的大山。客人可以留宿,享用有趣并美味的山间食物。房子每间都有设计感,挂了书画或瓦当,多数为周起翔的作品。他的画室并不小,陈列了大幅绘画作品和数不清的雕塑。
客人们说:这简直是当代王维的生活。王维并不是周起翔的偶像,他没有向往或模仿谁的范式。只是刚好,几年前有机缘得到这处院子,处于他酷爱的秦岭,成全了他的山居。他并无古代文人的隐居心思,这里,只是适合创作。周起翔的雕塑和水墨作品多为山民、山水,就是他山居周围的一切。他爱这份朴实,这是他创作之魂。
山居特点,就是一个字:静。时光似乎因此变长。但,周起翔却觉得时间紧张。“在这里生活,少了打扰,是我创作的最佳状态。但是其实时间依然是不够的。”“我每天四五点起床,到山上散步、呼吸氧气;之后,早餐、看书、画画或做雕塑。或者,发呆思考。虽然忙忙碌碌的,但是内心很安定。”2011年搬到这里来,至今已经快五年了,周起翔对现在的状态分外满意。他其实是勤奋的,每天起来极早,并以球星科比的话自勉:“你们见过洛杉矶早上四五点钟的朝阳吗?我经常见。”没有一个天才,不努力可以有成就。这是周起翔最朴素的理念。
2015年,周起翔变化很大。他更加专注与严谨,同时在筹备下一场欧洲展览。甲午春节之时,周起翔有了一个多月的法国之旅。跟之前去欧美不同,这次他深度考察了法国的艺术,去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等著名艺术场所不知疲倦地观摩绘画和雕塑作品,深受震撼。“原来,西方艺术家是这样创作的,他们如此严谨、深刻。之前听人说罗丹真迹不过尔尔,这次近距离观摩,被其细致、严密折服,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严肃的,对于思想情感都是深度挖掘的。”周起翔分外感慨,这次欧洲深度考察颠覆了他的创作态度,“回来后,我开始反思,推翻了之前的做法。现在画一幅素描就要用三十多个小时,之前很快会完成。雕塑小稿也反复琢磨,不满意不会罢休。西方艺术家的严谨给了我很大启发。时下国人普遍急躁,之前我也有急功近利心态而不自知,现在彻底改变了。西方很多展览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的脉络,也可以看出一件作品的完成过程,而我们很多时候为了展览而展览,观者得不到互动和共鸣,对此周起翔也有了改观:“之后,我要做观众看得懂的展览,创作一些可以得到与观众共鸣和启发的作品。”
在法国的时候,他带去的册页小品被欧洲某知名报刊主编激赏,其作品中既有中国的意境也有西方的元素,法国艺术家认为很适合在欧洲展出。周起翔回来后,开始筹备作品,计划把雕塑和国画作品在欧洲更多展示,他的意图是希望将中国的本土文化更多呈现给西方,让人们更全面了解东方艺术,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基因值得被这样对待。
山居,是周起翔蛰伏于此完成理想的最佳模式。也常翻阅东西方哲学书籍,思考问题。久了,他发现王维诗歌里写的诸如“山静雨后无人寂”、“孤村草房水自流”等句子开始深有体会。山里确实很静,下大雨以后,人们都不见了。无人寂,就是对自然的描绘,远处看一些村民、民房,很孤零零地在那个地方,下雨之后泉水满山自流,完全是对大自然真实描写,这种境界只有对生活深入观察才能体会到。
山居,让周起翔变成哲人。
为雕塑而哭泣
雕塑是周起翔的《圣经》。
周起翔雕塑卷
周起翔雕塑卷
“最爱的创作是雕塑,其他一切都是为雕塑服务的。”周起翔对雕塑的痴迷义无反顾。爱上雕塑始于一部罗马尼亚电影《第八个铜像》,讲述卫国战争时期,一个战士的友人们纷纷去世,等到第八个也离开了的时候,他分外悲伤与怀念,于是为他塑了铜像。当时,别人告诉周起翔那就是雕塑。周起翔震撼了,雕塑的创作如此有激情如此有张力,“我就要做这个。”后来,他在雕塑的路子上走了下来,不曾回头,不曾反悔。
直到1981年经过在美院雕塑系系统学习之后,才知这是个苦累兼并的活儿,但作品出来看到那种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表达的力度,心中又是狂喜。“当时没有想很多,没有想将来要怎么样,没有任何想法,就是喜欢雕塑,就是觉得很有分量,就是能真正表现出内心的思想。当然有时候也画国画,但是画总没有雕塑更集中展现我的内心世界。绘画可以表现很大的层面,雕塑表现不了,但是雕塑语言是凝固的,集中的,这是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雕塑是永久的。从古希腊、古罗马,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大多因为是硬质的材料,如石头、花岗岩和青铜,而绘画的东西必定存放受条件制约太多,能作为艺术品留下来的多部分是雕塑,中国像青铜器,汉唐石雕等,都是很值得称道的艺术品。”每每讲到这里,周起翔如同孩童般喜悦之情顿生。
周起翔的雕塑多为青铜材质,语言风格明显,有写实,也有写意,多表现关中民俗和山民,令人动容。他有件作品叫《思想者》,被加拿大魁北克一个朋友收藏。周起翔的《思想者》身体弯曲,头部呈现谦卑姿态,似乎在邀请大家去思考。而罗丹的同名作品,坐着的人物具有象征意义,其思想意图试图支配这个世界。加拿大的评论家曾这样说道:“两个《思想者》的对话,引发我们思索,也使西方开始重新考量中国的作用。”
陕西韩城的史学家司马迁雕塑是周起翔的另一个大手笔。此尊青铜雕塑高12米,寓意《史记》之十二本纪,重26吨,合52万两,寓意《史记》之52万字,融写实与写意一体,气满神真,清瘦睿智的形象是对司马迁的追忆和崇敬,同时又是对中华文化尊严的彰显。而创作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期间,周起翔数次哭泣,倾注了无限感动和深情。这件作品历时三年。他用了一年时间深读《史记》,采访司马迁后裔和各路史学家、开各种研讨会,在网络和报纸上发表小稿,征询众人意见。“当时做了几十个小稿、画了二三十份草图。通过研究了解对司马迁有了深度精神认知,他是为《史记》而生,受到无数屈辱完成使命,是个非凡的人。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千古绝唱,我能为他塑像深感荣幸。”周起翔谈起当初创作情形分外感慨,“每次开研讨会总会有不同的建议和想法,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司马迁,其形象、姿态、服装等怎样呈现,我集中了每次会议讨论的结果,根据其后人特征,采用了司马迁完成史记时抬头昂胸、胸怀大志、藐视一切的瞬间表情。他是当时的史官,常年外出走访,消瘦、刚正不阿,代表了他凛然正气的形象”事后证明,周起翔是对的,作品出来后一致受到好评。
正式创作司马迁也用了一年多时间。为了体会司马迁的心情,周起翔特意找了一间仅有十平的小房子,冬寒夏热,极其艰苦。他甚至换上了汉服,将自己想象成屈辱立志完成理想的司马迁。想到司马迁的悲凉人生,在创作中数度泣不成声。周起翔倾注了全部情感,试图呈现出司马迁的灵魂。一年之后,当雕塑落成,万人目睹其风采时,周起翔站在远处内心有着难以言状的酸甜苦辣。他的使命完成了,就像司马迁,完成了《史记》,之后,悄然离去,不再出现。同时,在司马迁广场上,还有周起翔的十二本纪群雕作品,分别是:60米长8米高的《秦本纪》、50米长9米高的《夏本纪》、14米长9米高的《三皇五帝》等等,这些成就周起翔轻易不和别人提起,作品完成了,他就该淡出了。这就是周起翔。
同时,他的大型人物雕塑还有《孙思邈》、《于右任》、《张义潜》及一些国外知名人士塑像等。更多的则是表现陕西民俗的作品。
雕塑之于周起翔,如《圣经》之于教徒,是他的生命。
你好,米勒
在周起翔的山庄里,有法国艺术家米勒的作品,那是他的收藏。他喜欢这位只画农民的法国艺术家,在他的会客室,可以看到和米勒继承人在法国的合影。
周起翔雕塑卷
周起翔有幅素描作品叫《你好,米勒》。雕塑之外,水墨是其创作的另外一项。《你好,米勒》可以说是向米勒致敬之作,画面是终南山民,和米勒画作里淳朴的农民一样动人、自然,米勒的画充满感情,他笔下的农民纯真、贫而不苦,故深受周起翔赞叹。这正是他的追求。米勒出生于1858年的法国,而周起翔出生于1958年的西安,他们相隔百年,却有着相通的创作理念。
周起翔水墨卷
周起翔的水墨画卷,除了终南烟云,基本上是身边的山民、关中人,他也将自己称作“山里人”,他的山居生活和这些人密不可分,他熟悉他们,见面老朋友一样彼此招呼,而山民们却从不知他是艺术家。他感动他们的淳朴真实,他要留驻这些。欧洲的评论家看了他的绘画,一致叫他“东方的米勒”,甚至要将他下一次展览叫做《和米勒相遇》。对此,周起翔表示认可,他热爱居住的这片土地和人们,愿与他们打成一片,去耕耘、去爬山,去探究无人企及的静美秦岭。
在艺术上,周起翔是纯粹的;但同时是叛逆的。他并没有完全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一心想着怎样让世界了解我们,怎样东西融合。如果说,这是“野心”,那这个野心无比高尚。
周起翔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尝试着对着另外的文化说声:你好,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