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3讲:蔡襄《谢赐御书诗》、《蒙惠帖》
宋楷先声——蔡襄《谢赐御书诗》、《蒙惠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做过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蔡襄为官清廉,一身正气。范仲淹因议事革职,欧阳修进谏为其申辩反遭贬斥,蔡襄不顾丢官去职,犯颜力谏,并作《四贤诗》以讽朝政,为当朝后世传为佳话。
蔡襄擅书,尤擅楷书、隶书、草书,使盛唐登峰造极,而后一落千丈的楷书又慢慢恢复了元气。他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而且颇受东坡、山谷的推崇。东坡曾著文说:“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说:“君谟书独步当时,笔有师法,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黄庭坚则称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
但是也有人对蔡襄书法持批评意见,认为过多地留有颜真卿、虞世南的痕迹,没有什么独创。这些人不了解书家继承追求气韵神似和意境的基本前提。这一点蔡襄是深有体会和作了大量尝试的。他曾经 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尽管众说纷纭,但是蔡君谟的书法在浩瀚的书林中流芳千古,这本身就证明了蔡襄书法艺术特有的魅力。
蔡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大致有:《茶录》、《郊燔帖》、《荔枝谱》、《画锦堂记》、《陶生帖》、《暑热帖》、《万安桥记》、《刘奕墓碣》、《谢赐御书诗》、《蒙惠帖》和《颜鲁公告身跋》等。
蔡襄 《谢赐御书诗》
《谢赐御书诗》亦称《进诗帖》、《自书谢表并诗》,为蔡襄的纸本楷书墨迹。171cm×25cm ,计38行,共320字。真迹现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
此帖缘起是仁宗酷爱蔡君谟的书法,赞赏其为人,亲自书写“君谟”二字,赐以嘉奖。蔡襄感激不尽,赋诗以谢皇恩。蔡襄书法本来就极为工整、平夷,此帖又是因为感恩而进献皇上的,故而十分端庄沉稳而规矩,无半点夸张放纵之感。当然也不是说此帖并无一点逸趣、潇洒可言。相反这种潇洒与逸趣是深层次的,隐藏在作品的内在的神韵中。
在用笔上,此帖是寓方于圆,以圆为主,区别于欧阳询和虞世南以方笔为主的特点,因而虽神似虞欧,但仍是蔡襄书法风貌。圆笔正好弥补和避免了前篇因为十分齐整而可能出现的呆滞与拘谨,而显得富于灵气,使得字体在端庄中蕴有飘逸,在工整中寓有变化。如附图中的“下”,写横时是藏锋逆笔始,收笔时藏锋回笔,圆笔寓有方笔,再加上似方还圆、似圆还方的一点,因而整个字刚劲有力而又活泼大方。
在结体上,此帖字体稍长,上下部分之比大致为4:5,有别于欧阳询;笔划横轻竖重,又别于虞世南;似乎又有点颜真卿中年《多宝塔》之风,但又比《多宝塔》老练成熟。这种结体使字十分庄重而轻盈,似乎一个胖者削去了身上多余的脂肪,十分秀丽,从这个帖中可以看出蔡襄楷书的风格就是端庄、妩媚。如附图中的“遣”、“赐”、“蒙”都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蔡襄 《蒙惠帖》
《蒙惠帖》是一尺牍,为蔡襄的另一代表作,行楷(偏重于行),纸本。23cm×17cm,计4行共24字。因帖首有“蒙惠”二字而得名。
欧阳修在评论蔡襄书法时,把其行书列为第一,而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也持这样的见解。他说蔡君谟行书“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笔甚劲而姿媚有余”。从《蒙惠帖》看来,蔡襄的行书的确造诣极深,秀媚姿荣而透出一股灵气,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此帖在结体上,重心居中,左右对称,不作险峻之笔。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取法于《兰亭序》。且其具体的笔画也颇多地留有《兰亭序》遗墨,如附图中的“惠”、“林”、“水”、“和”等更是与《兰亭序》中的字如出一辙。不过,此帖还汲取了颜书沉稳敦厚的风格,因而全篇较《兰亭序》显得沉稳而有力度。如附图中的“天”、“感”、“履”等就是这样。可以说《蒙惠帖》 拓宽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表现内涵和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对如何继承前人风格和技巧、发展行书艺术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