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9讲
承褚氏之遗墨、开瘦金之先河——薛稷《信行禅师碑》
《信行禅师碑》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唐睿宗时任太常少卿,封晋国公,世称“薛少卿”,后历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故又称“薛少保”。武则天在位时位居宰辅,是宠臣之一。后因参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的未遂政变受诛连被赐死狱中。
薛稷得以列入“初唐四大家”,不是偶然的,他比其他三家中年龄最小的褚遂良还小53 岁。他自幼聪颖过人,酷爱书法,崇尚古雅,从其外祖父魏征家搜集到虞世南、褚遂良等诸家名迹,刻意临仿,特别是对褚字锐精临摹,得其神韵,笔调畅达,结体遒丽,遂以书艺名垂天下。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薛稷:“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矣。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故而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薛稷临摹褚氏书法,并不一味地甘写奴书,而是在继承褚氏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发挥,另辟蹊径,独以瘦劲为法,冷峭之中另有一番景象。《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这就是宋徽宗瘦金书之所由出。薛稷传世书迹极少,只有《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信行禅师碑》及“慧普寺”三字。
《信行禅师碑》全称《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赵王李员撰文。碑文记载了隋代高僧信行禅师侍佛传教的事迹。碑立于唐神龙二年(706),后即佚失,仅存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夙称孤本,尚存 1800 余字。该碑是薛稷 57 岁,正值书法艺术顶峰时期的力作。
清吴荷屋评论说:“用笔之妙,虽青琐瑶台合意之作亦不是过。”纵观全碑,不难发现此碑明显地汲取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却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愧为初唐楷法珍品。
在用笔上,以露锋为主,方笔居多,运笔迅疾,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如刀光剑影,咄咄逼人。如“可”、“之”、“求”等字。在结体上,薛稷大胆剔除了褚书清健娟秀的特点,只留其“骨骼”,使字体显得空灵妍媚,同时也增强了瘦硬、挺劲的美感,为“瘦金体”的问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是薛书一味追求清奇,难免有饥寒之态追求瘦劲,难免有病瘵之失。学书者一定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理。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8讲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