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7讲
青出于蓝而异于蓝——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691),字通师,欧阳询第四子,曾任兰台郎骑都尉,人称欧阳兰台,官至司礼卿,封勃海县子。武则天时,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欧阳通认为有悖天理,犯颜力谏,死于非命。他自幼丧父,母亲徐氏从市上买回其父的书法作品 , 教他刻意临摹。他凭聪颖的天资和勤奋,几年便得父亲之法,而且在险峻方面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乃父齐名,在当时名重一时,史称大小欧阳。董逌《广川书跋》说其书法“笔法劲健,尽得家风”。《述书赋》对欧阳父子更是称颂不已:“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道变化,为龙为光。”
欧阳通传世书迹极少,只有现存陕西省西安市碑林的《道因法师碑》和现存河南省博物馆的《泉男生墓志》。《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唐李俨撰文,欧阳通楷书并题额。唐龙朔三年(663)立于西安。碑320cm×140cm, 共37行,行73字。
此碑可谓是翰墨淋漓,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凛然有不可犯之色,深得欧阳询削刻劲绝之法。曾悟得欧阳通笔墨精髓的清代大书家何绍基在《跋 < 道因碑 > 旧拓本》中评论此碑道:“逼其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铁,往往实过乃翁。”欧阳通虽掌握了其父险绝方正之风,但却抛弃了秀润与温藉,过分追求险绝刚劲,致使其字寒俭局促,缺少大家风范,因而书法造诣终不能与其父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如果欧阳通一味摹仿父亲的书迹,丧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书风,那么其声名和成就终不会长久地载入书史。
此碑在用笔上,是提笔刻入,露锋直入,筑笔运行,以转笔顿笔挫笔来收笔,因而字体棱角分明,如刀削斧砍一般,显得刚劲傲岸、威严凛然。不过因为过于森然峻峭,却有局促不安的“小家子气”之嫌,如附图中第一行的“而”、“锡”等就属此类。与其父相比,欧阳通在此碑上过多地留有隶法,凡是字中最后一画是横时,他都写得向右上挑起,创造了“批法”,使得此碑更加个性鲜明,如附图中第二行的“里”。
在结体上,欧阳通一改其父字体颀长的结构,反其道而行之,代之以扁短的正方形结构,重心居中,因而更加突出了字体的险峻刚劲。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6讲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