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相承的惊心动魄-中国漆器艺术馆的一脉文明
从战国西汉年间的朱墨流转,到其后传神鲜亮的镶雕彩绘,漆器诉说的是一脉文明和七千年相承的惊心动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也是世界漆器手工业的发祥地。
1978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七千年的木碗(现存浙江省博物馆),木碗外璧涂有朱红色的色料,经化学鉴定此涂料为天然漆,而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所得的最早的漆器实物。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也是出土漆器最多的国家。
2年前,祖籍浙江宁波的乡贤曹其镛夫妇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了160件(组)宋、元、明、清精美漆器,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展区专设“漆器艺术馆”以展示,经过4个月试运行,反响激烈,于是“中国漆器艺术馆”在2014年10月28日正式开馆。漆器艺术馆开馆当天,曹其镛夫妇还将浙江省政府奖励给他们善举的1000万元奖金也捐赠了出来,用于成立浙江省博物馆漆器研究基金会。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也同时揭牌。
开馆活动现场,曹其镛先生用风趣的语言和生活的表述向大众介绍了这批漆器收藏与捐赠始末。他用“嫁出去的女儿”来形容这批一点点积攒下来的漆器被浙江省博物馆拥入怀中时的心态,当时,捐赠漆器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清中期剔红花卉纹舫式香盒》,浙博的工作人员是坐火车一路把它护送到杭州的,这让曹其镛觉得这些人非常用心。
2年后,为了庆祝正式开馆,曹其镛夫妇又向浙博赠送了同款的舫式香盒一件,以成双成对。
本次漆器艺术馆分为“素彩兼备——宋元漆器”、“千文万华——明代漆器”、“异彩缤纷——清代漆器”三个单元,其中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宋元时期黑漆人物故事纹螺钿漆器、元代“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等都是极为珍贵的稀世精品。
明清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官办漆器作坊占据统治地位,与民间制漆生产共同发展,使漆器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除了这些精美华丽的展品外,本次展览中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和项目等也值得注意,如展厅中间竖着的玻璃展柜,每个的造价都在20万人民币以上,英国克利克展柜、德国汉斯低反射玻璃独立柜、光纤灯等国际最先进的展陈用具的使用和漆器3D赏析、雕漆制作过程游戏、漆器制作工艺流程高清视频等互动项目的设立,将使漆器艺术馆成为宣传中国漆器艺术的重要窗口。
漆器主要的装饰和制作工艺:
1、彩绘
彩绘是中国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漆器装饰工艺,即用漆绘制纹饰或图画来装饰漆器,其主要手法是线描和平涂。直接在木漆表面平涂漆料,简单易行,效果朴实,这种技法至今仍然在家具,工艺品,建筑等表面处理上广泛使用。
2、堆漆
器物在涂抹漆之后,干了之后会凝固成有厚度的一层,利用这个特点,人们往往会在一个器物上先后涂上几层漆,并用这些堆起来的不同层次组成不同的花纹,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3、夹纻胎
兴起于我国战国中期,又称为重布胎,或是脱胎。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想要的造型,将其作为内在的模子,然后用很多层的麻布包裹这个模子,等里面的内模完全干了,或是定型之后,便将内模去掉,便剩下了麻布所制成的夹纻胎。
4、镶嵌
这是一种将各种珍贵的材料通过镶嵌或者粘贴的方法放置在漆器表面的装饰方法,早期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中期发展出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到后期出现百宝嵌。
5、针刻和填金
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6、雕漆
在堆漆的基础上再进行雕刻。根据所用底色的不同,雕漆可以分为四个品种:剔红,剔黑,剔彩和剔犀。
7、戗金
先在器物表面上涂上一层或几层漆,等它全部干透以后,用刀或针等锋利的工具在漆层上刻出想要的花纹和图案,这些花纹和图案其实是一种缝隙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往这些缝隙里填满生的漆,然后再在这部分生漆上面贴上金箔或者银箔。
8、描金
又可以被称为泥金画漆。在器物表面涂上漆,等它干了以后,以其为底色,选择不同颜色的漆在上面进行描绘,一般常用的是朱色或黑色的漆,等再次干了以后,在器物表面上,或者是画好的花纹上抹上一层粘性的漆,再将金箔贴上去或描上去。
9、螺钿
这是一种在漆器表面进行镶嵌装饰的工艺手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也是世界漆器手工业的发祥地。
1978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七千年的木碗(现存浙江省博物馆),木碗外璧涂有朱红色的色料,经化学鉴定此涂料为天然漆,而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所得的最早的漆器实物。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也是出土漆器最多的国家。
2年前,祖籍浙江宁波的乡贤曹其镛夫妇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了160件(组)宋、元、明、清精美漆器,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展区专设“漆器艺术馆”以展示,经过4个月试运行,反响激烈,于是“中国漆器艺术馆”在2014年10月28日正式开馆。漆器艺术馆开馆当天,曹其镛夫妇还将浙江省政府奖励给他们善举的1000万元奖金也捐赠了出来,用于成立浙江省博物馆漆器研究基金会。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也同时揭牌。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开馆活动现场,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和曹其镛先生共同为“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揭幕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开馆活动现场,曹其镛先生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开馆活动现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先生向曹其镛先生授予收藏证书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开馆活动现场,曹其镛夫妇捐献省政府奖励给的1000万元奖金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开馆活动现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先生向曹其镛先生发放聘书
开馆活动现场,曹其镛先生用风趣的语言和生活的表述向大众介绍了这批漆器收藏与捐赠始末。他用“嫁出去的女儿”来形容这批一点点积攒下来的漆器被浙江省博物馆拥入怀中时的心态,当时,捐赠漆器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清中期剔红花卉纹舫式香盒》,浙博的工作人员是坐火车一路把它护送到杭州的,这让曹其镛觉得这些人非常用心。
2年后,为了庆祝正式开馆,曹其镛夫妇又向浙博赠送了同款的舫式香盒一件,以成双成对。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现场,成双成对的《清中期剔红花卉纹舫式香盒》
本次漆器艺术馆分为“素彩兼备——宋元漆器”、“千文万华——明代漆器”、“异彩缤纷——清代漆器”三个单元,其中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宋元时期黑漆人物故事纹螺钿漆器、元代“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等都是极为珍贵的稀世精品。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现场,元代“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据悉,此类元“张成造”的器物全世界只有4件,3件在国内,其中1件就是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件。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现场
宋元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鼎盛期。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漆器工艺得到相应的普及与发展,不仅官府设有专门机构制造御用漆器,而且民用漆器工业也普遍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官办漆器作坊占据统治地位,与民间制漆生产共同发展,使漆器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现场
除了这些精美华丽的展品外,本次展览中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和项目等也值得注意,如展厅中间竖着的玻璃展柜,每个的造价都在20万人民币以上,英国克利克展柜、德国汉斯低反射玻璃独立柜、光纤灯等国际最先进的展陈用具的使用和漆器3D赏析、雕漆制作过程游戏、漆器制作工艺流程高清视频等互动项目的设立,将使漆器艺术馆成为宣传中国漆器艺术的重要窗口。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漆器艺术馆”现场
漆器主要的装饰和制作工艺:
1、彩绘
彩绘是中国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漆器装饰工艺,即用漆绘制纹饰或图画来装饰漆器,其主要手法是线描和平涂。直接在木漆表面平涂漆料,简单易行,效果朴实,这种技法至今仍然在家具,工艺品,建筑等表面处理上广泛使用。
2、堆漆
器物在涂抹漆之后,干了之后会凝固成有厚度的一层,利用这个特点,人们往往会在一个器物上先后涂上几层漆,并用这些堆起来的不同层次组成不同的花纹,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3、夹纻胎
兴起于我国战国中期,又称为重布胎,或是脱胎。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想要的造型,将其作为内在的模子,然后用很多层的麻布包裹这个模子,等里面的内模完全干了,或是定型之后,便将内模去掉,便剩下了麻布所制成的夹纻胎。
4、镶嵌
这是一种将各种珍贵的材料通过镶嵌或者粘贴的方法放置在漆器表面的装饰方法,早期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中期发展出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到后期出现百宝嵌。
5、针刻和填金
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6、雕漆
在堆漆的基础上再进行雕刻。根据所用底色的不同,雕漆可以分为四个品种:剔红,剔黑,剔彩和剔犀。
7、戗金
先在器物表面上涂上一层或几层漆,等它全部干透以后,用刀或针等锋利的工具在漆层上刻出想要的花纹和图案,这些花纹和图案其实是一种缝隙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往这些缝隙里填满生的漆,然后再在这部分生漆上面贴上金箔或者银箔。
8、描金
又可以被称为泥金画漆。在器物表面涂上漆,等它干了以后,以其为底色,选择不同颜色的漆在上面进行描绘,一般常用的是朱色或黑色的漆,等再次干了以后,在器物表面上,或者是画好的花纹上抹上一层粘性的漆,再将金箔贴上去或描上去。
9、螺钿
这是一种在漆器表面进行镶嵌装饰的工艺手法。
(责任编辑:王 理)
文章热词:
上一篇:秋游修德谷 感悟大汉刘邦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李文培水墨京剧人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