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和世界油画史增辉的艺术家
在我个人看来: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赏者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共鸣性;一种是再创性。共鸣性: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与观赏者的意识形态达成了共识和互补。再创性:指是观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共鸣性”,而生发的自主性的个性化的二度,甚至多度的创作联想。还有一种是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选择。我们都知道,是先有选择,才有角度。一幅艺术作品的好坏,除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应具有的技术性因素以外,那就是观赏着选择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选择的角度是:作为艺术家的黎增辉在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超越个体性”、“超越群体性”、“超越国际性”。
其一:打破了个人化的技术性的绘画的惯性,开创了个性化的艺术性的绘画的先河。黎增辉老师先前尝试性地从事过各种绘画形式,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对于水墨画、壁画、油画、水彩画来说,黎增辉老师尤为擅长。我看了新浪播客《黎增辉十年前的水彩画视频》后,颇为感慨。我国的水彩画于19世纪末,自西方传入中国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被誉为 “中国水彩画之父”的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剑晨教授起,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技法和材料等艺术生产的要素,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和“山穷水尽”的地步。
“登峰造极”和“山穷水尽”:是指水彩画方面的“金尖”艺术家,人才辈出,其绘画的技巧和所用的材料,都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使欣赏者看到中国的水彩画儿呈现出“千人一面”和“似曾相识”观赏感觉和局面。对于在这样一种“明哲保身,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艺术心态和艺术理念的现实艺境下而言,“突破和创新 ”,显得尤为的重要。黎增辉老师聪明而又智慧地发现:对于这种艺 术创作的现状状,不突破,不创新,不行了。
2003年,黎增辉老师开始研究3D油画的创作技巧。其间他一次次的失败,“用去了一万多张画板”。之后,他反思教训,用了一年时间,专门研究光学理论、色彩学、印刷原理等。终于于2012年11月(两天时间)以《“悟空”——黎增辉3D油画展》为主题,在北京798 艺术中心东街圣之空间展出。展览共展出43幅3D油画。这也是他独创的3D油画第一次公开展出。这次展出,既标志了他个人在自我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技巧和材料等艺术生产的要素的全面突破和创新,又标志着他在中国和世界绘画史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态。
其二:打破了个人化的技术性的绘画的惯性,突破了“艺术群体性”的怪圈,建立一个完全自主独立的“艺术王国”。我花了几天的功夫,浏览了网上所有的艺术网站。各种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技巧和材料,可谓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在浏览了国内很多的艺术家的作品时,我感触到:尽管有些艺术家,在创作的技巧和手法上具有个性化和风格化,具有超前性和创造性。但是,给我总体的艺术观感是:印象不是很突出,感受不是很特别,共鸣不是很震撼。
目前,在湖北绘画界有两位重量级的国际绘画艺术家:一位是冷军,一位是曾梵志。冷军,在油画创作上的“逼真性”和“还原性”,他如此在艺术表现的技巧和方法上的“纪实性”和“写实性”,我看来:只是客观地复制和表现了客观物体的表象,而缺少的是由内心所激发出来的幻想性的艺术创造的“精神性”。在我感受他的作品艺术的过程中,没有唤醒我二度创作的想像激情,因而,其作品未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曾梵志,也是一位很优秀的油画家。他在继承和发掘西方绘画大师的创作实践中,没有彻底,或者说没有颠覆性的改变我对西方绘画大师过去和现有的绘画艺术水平的认知。尽管他是目前中国和国际艺术市场上最贵的艺术家。但我还是要进一步说:他只是游离于“突破”和“创新”底线的边缘上,而没有在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进行彻底性的颠覆。在艺术家们群体性的对西方绘画大师们的非“突破”和“创新”的“失语”的状态下,而黎增辉老师却彻底地颠覆了:3D油画,在中国和国际上横空出世了。
其三:打破了个人化的技术性的绘画的惯性,“突破和创新 ”了“超越国际性 ”。什么是3D油画?通俗地讲,就是利用人们两眼视觉差别和光学折射原理,在一个平面内使人们可直接看到一幅三维立体画绘画形式。画中的事物既可以凸出于画面之外,也可以深藏其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们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与平面图像有着本质的区别:平面图像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二维关系,人们看到的平面图也有立体感。这主要是运用光影、虚实、明暗对比来体现的,而真正的3D立体画是模拟人眼看世界的原理,利用光学折射制作出来,它可以使眼睛感观上看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关系。是真正视觉意义上的立体画。
黎增辉老师喜欢的画家有六七个人,毕加索、吴冠中、朱德群、列宾、齐白石、米罗、赵无极等。我从他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化用了东方和西方许多绘画艺术家的技术性手法和表现性手法。受“毕加索手法”的影响,尤为突出。什么是“毕加索手法”?通俗地叫“拼贴手法”,雅称“立体主义”。所谓“立体主义”,就是利用不同素材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母体,并采用拼贴的手法使艺术接近生活中的真实。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光环式”的艺术家。他是“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现在,“拼贴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与高科技相结合,为人们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而黎增辉老师将“毕加索”化用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又没有全程式,或全息式地模仿和抄袭,而是大胆地改革、改造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对“毕加索”符号式的绘画记忆。无论是技术性手法和表现性手法,还是艺术视角和艺术视野,都彻底地颠覆了“毕加索”。人无完人,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毕加索”、其实不是所有人的“毕加索”,是他自己的“毕加索”。黎增辉老师看到这一点,并从中发掘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艺术存在的价值”,以及“自我创造和创新的价值”。他的一系列的作品,都表现出了的“自我创造和创新的价值”。
在黎增辉老师的所有作品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记号”,或者叫“手法”,那就是“线索”。什么叫“线索”:①比喻事情的头绪,或发展的脉络:②消息;情报:③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我把“线索”的第三层引伸义作为我谓之为“线性表现手法”的概念。“线”和“索”,在其潜引伸义中,都有“捆绑和约束”,“纠结和纠缠”之义。
我沿着其潜引伸义的“线索”,发现了黎增辉老师大部分的个性化的作品,都体现了“线性表现手法”的这一重要艺术特征。黎增辉老师为什么要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线性表现手法”,来表达和表现呢?黎增辉老师想说明什么?黎增辉老师想表达什么情感?在观赏黎增辉老师的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倾向性的“精神存在”:一是,渴望自由和奔放;二是渴望创造和创新。“渴望自由和奔放”,是指每个个体(包括黎增辉老师)的生命在人生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或是遭受过或多或少的这样那样的艰难和曲折,痛苦和优伤,困难和坎坷,压抑和压迫,以及被遗弃和被遗忘的场景。
因而,每个个体生命(包括黎增辉老师)都渴望突破,都渴望挣脱,都渴望解放。突破了,还不行;挣脱了,还不够;,解放了,还不足。还希望得到全身心的“奔放”。“渴望创造和创新”,这是因为每个个体生命(包括黎增辉老师),都可能具有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不满足于平庸的现状的特性。都想通过某种创造和创新的载体和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因此,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成了黎增辉老师表达、表现、阐释、理解和传达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的一种工具。
(责任编辑:罗 喻)
文章热词:
上一篇:高山得林:江湖伪“书法家”的六大特征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