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时间:2016年04月14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李政,男,汉族, 现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10月生于湖南常宁市,1996年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雕塑材料语言研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与陶艺工作室主持。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种展览并获奖,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有《素描观察与思考》、《素描》、《雕塑》、《从雕塑材料出发》。

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陶瓷及雕塑专业硕士生导师)

  刘丹妮

  通透的内心,容纳着万境,万境侵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灵气往往是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形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造成自成境界。驻足于人类进化史,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类的智力发展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艺术品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希冀,有部分展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已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早期母系崇拜的艺术表现之一,且具有了雕塑的体积感,体现出远古人们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物象的形态使之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其中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在传统意义上的身份上跨越了格局,也就是说,他们的艺术家身份多样,并将自身精通的学科相互贯通,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艺术家在其作品中的另类阐释是很有趣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陶艺作品——“风”系列之东北风(一)

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陶艺作品——“风”系列之东北风(二)

  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雕塑);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音乐)。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的李政一直从事雕塑教学工作。源自于对陶瓷艺术的喜爱与执着,使他思考以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突破传统陶瓷的方正规矩,赋予其与时间、物质、空间的关系。使其融入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

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陶艺作品——“风”系列之东北风(三)

读李政教授“风”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陶艺作品——“风”系列之东北风(四)

  李政教授的作品越过平常的生活情节、器物形态,着眼于内心世界、社会思潮。他不拘泥于陶瓷固有的形态表达,初看《风》一系列作品似狂风呼啸,身姿随着风扭动,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在艺术作品中被物化出来。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力,风吹散桌面的灰尘;风吹动窗边的窗帘盈盈;风带走空气中的热度......同样其在艺术中的呈现也是形式多样的:风吹过麦田泛起的波浪滚滚可谓是艺术;狂风刮起海浪阵阵亦为艺术。它是无形的物像,我们能触摸到风,能感觉到风,但是看不到风。艺术家们开始琢磨:把风留住吧! 李政的《风》系列作品传神地留下风的姿态,温润的陶瓷器物随着风荡漾。艺术品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郁郁长青,作者对于其作品所托寄的情感和隐喻往往是作品的灵气所在,也是吸引观赏者驻足深思的重要缘故。当我们带有人性的去凝视《风》,现代社会的风潮猛烈地吹向我们,个体凹凸的棱角被折断,血汗一滴一滴顺着身躯滴落。风继续吹,血汗继续流,最终融入本体。社会由单个的人构成,生活由单个的人+单个的人+ 情感构成。执子之手,共度此生是抵挡社会风潮大变迁的一种温暖的方式。即使大风刮得我们身躯弯折,即使我们变得面目全非,不怕,我们顶着大风走进未来。

(责任编辑:海超)
文章热词:

上一篇:李政陶艺作品:“风”系列之东北风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