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濂山水: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画家王濂近照
意韵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意韵的形成,是画家集山川景象之精粹,融个人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加工,最终达到景中有我,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高度,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即意韵。画中的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个人感情的抒发。
王濂认为,意韵,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美学追求,其核心是表现内在的生命感,不重形似,而是以画面的虚实动静,俯仰生姿的协调,用心灵之眼于山川悠游,在墨韵翻飞,烟云流荡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从古至今,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除了选择最典型、最具有自然美的山川景物入画,更重要的是追寻情景交融,画中有我的境界和意韵。因而,她在山水画中所追寻的,不仅仅是“随类赋形”,对自然景观的描摩,而是希望从画作中折射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融进画家的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画家寄情于景,并通过“景”展示个人理想的精神世界。
王濂作品
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早在春秋时代即已出现,就是把自然景观的某种形态与人的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体现智者的探索精神,山的安稳、厚重与仁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蕴藏万物,可以施惠于人,正体现仁者的品质。稍后,人们对山川自然的认识,逐渐从单一的原始崇拜,发展为具有审美因素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自然归之为“大美”,认为“大美无言”。崇尚自然之美,追求顺乎自然的质朴。及至宋元,山水画向自然深厚拓入,内容丰富,姿态横生,开始讲求画中意韵,借彼山川,写我块垒,以山水自遣、自娱,自达广袤,自致永恒。
王濂作品
王濂的山水画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至深,就画面所观,山林莽莽,亘望无限,迷离恍惚,云雾盘恒,岚气卷舒,山光水色漫衍飘渺,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弥漫着一种梦幻般的境界。这种迷离恍惚、幽远而广袤的意境,即是画者内心的追求。
绘画是表达性灵的媒介,因此必须意在笔先,画尽而意在。故王濂认为,画非“画”画,而是“写”画,画乃心画,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形式。观王濂的山水画,山体起伏舒缓,无突兀险峻之笔,也无华丽娇柔之墨,温润圆浑。在笔触上以淡墨层层相加,平淡中有变化和率意,山水融洽,树法曲而不折,重在表现画家内心与自然的精神沟通。画家将心灵融入自然,而大自然的魂灵变为画家笔端的世界,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
王濂作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艺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谈的是诗词文学,但用到绘画也很合适。绘画也追求诗的状态和境界。“未动笔前,须兴高意远,已动笔后,要气静神凝”。是“意在象中”,就象“画在诗中一样。具体来讲,即写其意韵,重视画外之意,强调主观抒发,意与形完美结合。
王濂的山水画在形态和意韵上,更多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情绪和情趣,如溪山清远,松间幽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没有喧嚣,没有狂放,没有大自然激烈的冲荡形式,只有幽远、空灵、宁静、荒寒和朦胧,琐细处有淋漓,苍莽中有妩媚。这种主观情感的流露,对画家来讲,是一种务虚无我的清幽静远。
王濂作品
人类喜欢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可以说是各个时代不变的主流。同时,人类又都喜欢追赶潮流,大家的心常常随着一个潮流向一个方向飘去,一个东西热起来,都跟着赶了过去,都急于想在这个世界上弄出一点声响,以引起世人的注意,希望人们知道自己的存在。而王濂却常常希望在喧嚣的世界中,通过画作寻找生命的本真,她沉浸于林壑之间,孤云舒卷,轻烟飘渺,吟味青山浮荡的意韵,有意追求一份地老天荒的境界。在空山古木,野水溪桥,寒天迥地中,任其心灵如天外之云随意舒卷。 (作者舒文,原标题《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谈王濂山水画的意韵美》)
王濂,别署鲁人,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巾帼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长期爱好书画,家学渊源。毕业于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媒体编辑,著文之余,喜蘸墨挥毫,曰“舞文弄墨”,经年有序。自染指丹青,多得业内名家指导,并博采众长。其绘画作品清幽静远,温润圆浑,琐细处有淋漓,苍莽中有妩媚,韵味儒雅,风格独特,多次参加美术大展,并在报刊发表。其作品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书画名人名家邀请展获金奖;参加“母亲颂”第十二届海内外书法美术大展获金奖;参加全国首届网络书画大赛获特等奖;参加第三届全国法制宣传书画展获优秀奖;参加第三届新安徽美术大展作品入选;参加第二届全省职工书画大展获二等奖;参加全省新闻工作者书画展获优秀奖。